宋开宝九年(976年)夜晚,重病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召见了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一说是想召见秦王赵德芳,被老二截胡了)。
因为这兄弟两进行的是私密谈话,所以没人知道那个夜晚具体发生了什么,不过一番烛影斧声之后不久,赵匡胤就去世了。
赵光义随后迅速掌控局面,在哥哥还有两位成年儿子的情况下登临大宝,由此宋朝皇位到了赵光义一脉。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赵昚。
赵昚是赵构养子,也是赵匡胤的后人,这么一来宋朝皇位时隔180多年,又重新回到了赵匡胤一脉。
皇位代表着权力,一旦做了皇帝的人,其实很多时候都会身不由己,通常只有一直做皇帝才能保证自己安全。
因此绝大多数的皇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贪恋着自己的皇位。
前期赵构的表现应该也是这种人,所以才一心主和,既担心自己被金人赶下台,又担心岳飞真把徽钦二帝迎回来将自己皇位夺走了。
可为什么他在56岁时,却在没有被逼迫的情况下,能主动把皇位让给赵匡胤的后人呢?要知道他可是活到了81岁。
难道赵构良心发现,回头是岸了?
都不是,之所以他做出盛年传位这般决定,完全是为自己着想。
赵构没有自己的儿子
赵构能生孩子,而且生了好几个,可惜前面几个都是女孩,在靖康之乱时,全都被金兵掳掠北上了。
赵构称帝之后,没有国嗣怎么行,于是他使劲的造孩子。有次在造娃的时候,乱兵突然杀来,把她吓的腿都软了,从此就丧失了生育能力。
好在之前潘贤妃为他生下皇子赵旉,可这也是个苦命的娃,很快就夭折了,从此赵构就没有亲骨肉了。
为了大局着想,他只能考虑收养宗室子弟了。
既然是选择继子,那这其中也是有小算盘的。
为了自己的安全,他没选择离自己比较亲近的血脉,而是选择赵匡胤一脉。
因为他本来就是乱世即位,按传统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可他即位后又不愿意迎回徽钦二帝。
这样一来太宗一脉的宗室对赵构的这种行为颇有微词,日后没准还会来一次“濮议之争”,甚至还可能遭到清算,这些都是危险因素呀!
而选择太祖一脉就很好的避免掉了这样的隐患,因为建国一百多年了,太祖那一脉的势力很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方便赵构自己把控,若是他自己日后生育能力恢复生了孩子,也好将继子赶走不被反噬。
另外南宋建立之后,边境的战火从未真正熄灭,一直都面临着来自金国威胁,赵构动不动就遭遇“搜山捡海”的危险,这让他对金人那是怕到了骨子里。
可赵构又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金国再次大规模进攻,作为皇帝的他将成为众矢之的。
比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抱着“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目标,气势汹汹的兵分四路攻宋。
赵跑跑一看大事不好了,这是奔着自己来了。要是失败了臣子可以投降,皇帝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又想跑了。
可被大臣们拦住死活不让跑,甚至还要他御驾亲征。虽然这场战争南宋赢了,可赵构心里对此还是非常恐惧和担忧,指不定下次金兵又南下了。
他这才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向自己徽宗老爸学习,没过多久便将皇位这个烫手山芋扔了出去。
除了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矛盾,赵构选择的接班人宋孝宗赵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数十年的培养和了解,他知道赵昚人品才性和治国能力都不错,最主要的是对自己十分孝顺,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和放心。
此时将皇位传给赵昚,不仅能够保证朝廷的稳定和延续,还能够让自己在晚年得到一个孝顺的儿子的照顾。
当然赵构在位期间确实干过不少荒唐事,为了求和不惜杀功臣向金国称臣纳贡,割地赔款,这些行为不少人都看在眼里,这让他失掉了不少民心。
而自己中年传位之举,向世人表明自己无心权力,之前所作之事都是为了国家,从而为自己博个好名声。
正是因为他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后,才做出了退位的决定,自己过上了潇洒快活的生活。
当然他在退位后仍然对朝政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也常常干预朝政,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威。
而赵昚也对自己这位老爸非常孝顺,基本上会听他的指导和教育。
做好有名声,做坏又不用背锅,所以赵构退位后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惬意,一直悠哉游哉活到了81岁才去世。
而南宋也在赵昚的治理下,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赵构挽回了不小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