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背后的八大名将,这位为何能低调善终?

铭山印记 2025-03-08 10:56:0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那叫一个猛,风卷残云般扫平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乱世,建立起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这场超牛的统一战争背后,有八位战神级别的名将,就像秦始皇手里的超级宝剑,帮大秦帝国一路“开挂”,立下汗马功劳。其中有个将军,虽说战绩比“杀神”白起稍稍逊色一丢丢,可他靠着聪明才智和隐忍,来了个极为少见的善终,简直就是个传奇。

白起:战场上的“大杀器”,却沦为权力牺牲品

白起,那可是战国四大名将里的老大,军事才能强得吓人。伊阙之战,他带着秦军,把韩魏联军砍了24万;鄢郢之战,他用水淹楚都这招,把楚国打得够呛;长平之战更是他的高光时刻,坑杀赵军45万。有人统计过,白起这辈子攻城70多座,消灭敌军快一百万。司马迁夸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可这么牛的战神,最后因为功劳太大,让秦王起了戒心,被赐死了,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白起打仗,讲究的是“歼灭战”,特别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把敌人各个击破。伊阙之战时,他一下就看出韩魏联军互相不信任这个弱点。先是派疑兵牵制韩军,吸引他们注意力,然后带着精锐部队,像闪电一样突袭魏军。魏军压根没防备,一下子就乱了套,被秦军打得稀里哗啦。没了魏军帮忙,韩军也扛不住,很快就被秦军拿下。

鄢郢之战,白起玩了把水攻,把长渠的水引进楚都,几十万军民就这么没了。长平之战更是经典,白起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这俩妙招,把赵军主力一锅端,彻底把赵国的有生力量给毁了。

不过,白起功劳太大,也给自己惹来了麻烦。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趁热打铁,直接把赵国灭了。可秦相范雎嫉妒白起功劳大,怕威胁到自己地位,就使劲劝秦王停战。秦王听了范雎的,结果错失灭赵的好机会。后来赵国毁约,秦王又发兵打赵,结果吃了败仗。

白起因为拒绝挂帅出征,惹恼了秦王,最后在杜邮被赐死。临死前,白起长叹一声:“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的士兵好几十万,我用欺诈手段把他们全坑杀了,这罪可大了,死有余辜啊。”

王翦:靠“软办法”灭国的智慧将军

王翦和白起并称战国双璧,可他俩用兵风格完全不一样。灭赵的时候,王翦玩了把反间计,成功把赵国名将李牧给除掉了,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赵国搞定了。伐楚的时候,他非要带60万大军,到了那儿还不着急进攻,用“坚壁清野”这招,和楚军耗着,最后把楚军拖垮了。

这办法虽然让秦始皇心疼花了不少钱粮,可保证了秦军在战场上的绝对优势。更厉害的是,王翦知道功劳大了容易被猜忌,主动跟秦王要良田美宅,就为了让嬴政放心,最后能善终,真挺牛的。

王翦打仗,对战场局势的判断那叫一个准。灭赵的时候,他和李牧的赵军对峙了一年多。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防守超厉害,王翦一时半会儿拿他没办法。于是,王翦花重金买通赵王的近臣,让这人在赵王面前说李牧谋反。赵王这人多疑,还真信了,派人把李牧杀了。

李牧一死,赵国军队乱成一团,战斗力直线下降,王翦瞅准机会进攻,轻松就把赵军打败,灭了赵国。伐楚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李信带20万大军去,结果轻敌冒进,输得很惨。王翦吸取教训,他知道楚国地盘大、人多,不好对付,非得60万大军才行。

到了楚国边境,王翦不着急进攻,让士兵们把营垒修得结结实实,死守不出。楚军多次来挑战,秦军都不理。就这么耗了好几个月,楚军士气没了,开始松懈。王翦一看机会来了,楚军一撤退,马上命令秦军全线出击,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把项燕率领的楚军主力打得大败。

在政治方面,王翦特别聪明。他知道秦始皇多疑,为了让秦王放心,出征前,一个劲儿跟秦王要赏赐,显得自己特别贪财。其实他这是故意的,就是想让秦王知道,自己没什么大志向,就想着给子孙留点家业,对权力没想法。这招挺管用,嬴政真就不怀疑他了,王翦也成了秦朝初年少数能善终的名将。

蒙恬:守长城的大英雄,结局却让人惋惜

蒙恬这辈子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主持修了万里长城,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他把骑兵战术和工程防御结合得特别好,让匈奴十年都不敢南下捣乱。可惜啊,这么厉害的名将,最后被赵高的政治阴谋给害了,无奈吞药自尽,结局太让人痛心。

蒙恬对巩固北方边疆那贡献太大了。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带着30万大军去打匈奴。他指挥得好,很快就把匈奴打败,收复了河南地(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还在那儿设了郡县,加强了秦朝对这地方的管理。接着,蒙恬又主持修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他把原来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起来,成了一道谁也攻不破的防线,把匈奴挡得死死的。另外,蒙恬还负责修了从九原到云阳的秦直道。这条路又宽又平,让北方边疆和关中地区联系更方便了,秦朝调兵、运物资都快多了,边疆一有战事,能迅速应对。

可蒙恬再忠诚,也没躲过厄运。秦始皇一死,赵高为了夺权,和胡亥、李斯合伙篡改遗诏,立胡亥当皇帝,还诬陷蒙恬兄弟谋反。蒙恬拼命辩解,可还是逃不过被赐死的命运。他这一死,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秦朝也少了个重要的军事支柱,对边疆防御影响特别大。

杨端和:低调的战神,人生圆满

杨端和这名字,可能没白起、王翦那么有名,可他对秦国的贡献一点不小。

平定巴蜀的时候,杨端和领导能力和军事智慧都发挥得特别好。他恩威并施,一方面狠狠打击当地反抗势力,很快就把局势稳住了;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好,安抚民心。这么一弄,给秦国弄了个特别稳固的大后方,后来秦国统一战争,粮草、兵员可都靠这儿支持呢。

智取南阳那场战斗,杨端和可太会利用地形了,把楚军补给线给切断了。他仔细研究南阳地形和楚军布防,找到了楚军补给线的薄弱点。然后带着秦军悄悄绕到楚军后面,突然发动攻击,一下就把楚军粮草供应给断了。楚军这下惨了,军心大乱。最后王翦带着秦军主力趁机进攻,把项燕的楚军打得大败,给秦国统一南方打下了好基础。

在北击匈奴的战争里,杨端和和蒙恬配合得特好,一起修长城,巩固边疆防御。他把军事才能发挥出来,帮蒙恬出主意,指挥士兵修长城和防御工事。在他努力下,长城防线顺利完工,匈奴南下的路被挡得死死的,秦朝北方边疆安全有了保障。

和白起那种锋芒毕露不一样,杨端和做事一直是“谋定而后动”。战场上,他想得特别周到,作战计划制定得特别详细,总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决策,打胜仗。而且,在朝廷权力斗争的漩涡里,他特别低调,不掺和。所以不管是秦始皇时候,还是秦二世时候,他都能得到重用。最后杨端和寿终正寝,在八大武神里,结局最圆满。

其他名将:也都是闪闪发亮的星星

王贲,王翦的儿子,军事才能也不一般。他用水淹大梁这招,把魏国给灭了;后来又俘虏齐王,灭了齐国,为秦国统一立了大功。

李信,带20万大军把燕国灭了,挺厉害的。可打楚国的时候,他轻敌大意,最后输给楚国,这成了他军事生涯里的一大遗憾。

章邯,是秦末的名将。巨鹿之战,他带着秦军和项羽的楚军死磕,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输给项羽,没办法投降了。

司马错,是秦国灭蜀战略的大功臣。他提出先灭蜀再打楚的战略,给秦国崛起和争霸打下了坚实基础。灭蜀之后,秦国得到好多资源,地盘也大了,国力蹭蹭往上涨,为后来统一六国创造了好条件。

秦始皇身边这八大武神,靠着热血和智谋,让大秦帝国走向辉煌。白起用赫赫战功,展现出超强军事威慑力;王翦靠隐忍智慧,在政治和军事之间找到了平衡;杨端和则用低调的行事风格和厉害的谋略,收获了圆满结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乱世之中,勇猛和谋略都得有,缺了哪个都不行。而且,功成身退这道理得懂,在复杂的权力斗争里,才能笑到最后,有个好结局。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