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说,吃肥肉就更容易长胖。
这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今天小编从生理机制和营养学角度唠一唠。
一、平时饮食里的脂肪都有啥?1、饱和脂肪酸SFA(适量即可)
常见来源:
动物性脂肪:猪油、牛油、黄油、全脂乳制品、肥肉、鸡皮。
部分植物性油脂:椰子油。
主要就是平时生活里说的肥肉。
隐藏来源:花生酱、巧克力酱等调味品。
特点:
碳链中无双键,常温下多为固态,稳定性高。
健康影响:
过量摄入可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椰子油中的中链脂肪酸(如月桂酸)代谢较快,但长期食用,也会影响健康。

2、不饱和脂肪酸(更健康的选择)
常见来源:
橄榄油、茶籽油、牛油果、坚果(如杏仁、腰果)、花生。
Omega-3:深海鱼(三文鱼、鲭鱼、沙丁鱼)、亚麻籽、奇亚籽、核桃、紫苏油。
Omega-6: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坚果。
特点:含1个、2个及以上双键,分为常见不饱和脂肪酸、Omega-3和Omega-6三类。
健康作用:
降低LDL-C,保护心血管健康,是地中海饮食的核心成分。
Omega-3:抗炎、降低甘油三酯、支持大脑功能,现代饮食中普遍不足(可以定期补充)。
Omega-6:必需,但过量可能促进炎症的发展(平时说的发性),需与Omega-3保持平衡(理想比例≈4:1)。

3、反式脂肪酸TFA(危害大)
常见来源:
人工反式脂肪:油炸食品(薯条、炸鸡)、烘焙糕点(蛋糕、饼干)、人造黄油、植脂末、代可可脂。
天然反式脂肪:反刍动物(如牛)肉和乳制品(含量极低,危害较小,可以忽略)。
隐藏来源:香肠、薯片、冰淇淋、沙拉酱(含大量隐藏油脂)、饼干、蛋黄酥、酥皮点心(常用氢化植物油)。
主要就是平时说的垃圾食品。
特点:人工氢化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部分天然存在),结构稳定但危害大。
健康影响:
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加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摄入量低于总热量的1%。尽量少吃和不吃。
4、其他特殊脂肪
中链脂肪酸(MCTs):椰子油(约60%)、棕榈油。常用于生酮饮食或能量补充,但长期过量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共轭亚油酸(CLA):天然存在于牛肉、羊肉和乳制品中。部分研究称其可能帮助减脂,但依据不足且大量食用对身体也有不利影响。

吃脂肪到底长不长肥肉,记住两句话:
1、不论吃什么食物(包括脂肪),只要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形式储存。
2、脂肪热量密度是各类食物里最高的(9千卡/克),所以吃相同重量的食物,脂肪更容易超热量,更易长胖。
实验数据显示:每积累7700千卡热量盈余可形成约1kg体脂(肥肉),这与热量来源是否为脂肪无关。
脂肪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米面)和蛋白质(瘦肉、鱼)的2.25倍。
例如100g五花肉(二两,约500千卡)相当于1.5碗米饭(半斤)的热量。
所以,小结论:吃啥吃多了都长胖,吃肥肉更容易长胖。

1、好脂肪,优先吃
单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牛油果)和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鱼类、亚麻籽),可以优先吃,能吃这些就不吃肥肉。
好脂肪,即健康脂肪(如ω-3、单不饱和脂肪),能促进脂联素分泌,还能帮助脂肪分解。
平衡Omega-3与Omega-6:少吃大豆油/玉米油,多用亚麻籽油或鱼类。
挪威研究显示:食用深海鱼油人群腰围缩减速度比对照组快23%。
2、一般脂肪,适量吃
一般脂肪,即饱和脂肪,平时说的红肉(猪肉、牛肉、鸭肉),尽量每周≤3次。
椰子油少量使用即可。
3、坏脂肪,尽可能禁
坏脂肪,也就是人工反式脂肪,食品标签中的“氢化植物油”或“植脂末”就是,能不吃就不吃,且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忍住不吃。
反式脂肪和过量饱和脂肪会引发脂肪细胞增生,剑桥大学实验证实:这类脂肪会使脂肪细胞数量增加17%,体积增大34%。

4、总量控制
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的25-35%(约55-78g/2000千卡日需)最佳。
脂肪也不能不吃。最新研究显示:在总热量控制前提下,适度增加健康脂肪摄入,反而有助于体脂降低。
一周搞1-2次间歇性断食(16:8模式),可以增强脂肪的分解能力。
8小时内吃完三餐,16小时不吃。
5、多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者,肌肉里的线粒体密度会明显增加,同等条件下线粒体分解脂肪的能力可提升3-5倍。
运动后24小时内,脂肪其实一直在分解。
结合阻抗训练(如举铁、拉单杠、俯卧撑),每周3次/60分钟/次,可以明显提升基础代谢,这样要么会瘦,要么你可以吃更多喜欢吃的东西而不胖。

合理吃多运动,首选优质脂肪,你会越来越健康!
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