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小伙拒绝55万年薪去当乡村教师,面对央视采访,他说放过我吧

荷言的阅微笔记 2025-01-03 14:22:29

2008年,贵州小伙拼尽全力,考出大山,背着“疯娘”千里迢迢去上大学。

4年后,小伙大学毕业,有公司给小伙开出了55万的年薪。

眼见着苦日子即将过去,小伙却拒绝了这份工作。

他带着“疯娘”又回到了大山,选择当一名乡村教师。

小伙为何会说出这番话?好不容易走出的大山,他又为何要选择回去?

千里背母上大学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

这个小山村被群山环抱,与外界几乎隔绝,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刘秀祥的家庭也不例外,父母和兄姐们辛勤劳作,维持着一家六口的温饱。

然而,命运弄人,四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父亲的生命。

失去丈夫的打击让母亲精神失常,整日神志恍惚,不久后,哥哥姐姐们相继离家,再也没有音讯。

十岁的刘秀祥,一夜之间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母亲煮好一天的饭菜,又匆匆赶往学校。

放学后,他会立即赶回家照顾母亲,然后去干农活;夜幕降临时,他才能在昏暗的油灯下完成作业。

尽管生活艰辛,刘秀祥却在学习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这让他坚定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

小学毕业时,刘秀祥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县城重点初中。

为了能继续上学,他选择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

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他用捡来的稻草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棚屋。

白天,他把母亲安置在棚屋里,自己则去上学,放学后,他会四处捡拾废品换取微薄的收入。

高中时期,刘秀祥的生活更加艰难。

他租住在一间改造过的猪舍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暑假里,他到工地搬运钢筋,肩膀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但他依旧咬紧牙关坚持着。

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赚到学费。

高考前夕,积劳成疾的刘秀祥突然病倒了。

最终,他以微小的分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个打击几乎摧毁了他的意志,他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曾经为了激励自己写下的一句话:

重拾希望的刘秀祥决定复读,然而,他的情况特殊,再加上没钱,很多学校都不愿意收留他。

但学习是刘秀祥翻身的唯一途径,他不停地祈求着,甚至给校长下跪,这才换来一个学习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刘秀祥如愿考入了山东临沂师范大学。

为了筹集路费,他再次来到工地打工。

开学那天,他背着母亲,踏上了前往大学的路途。

面对纷至沓来的援助,刘秀祥婉言谢绝:

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他现在有能力养自己和母亲了。

他坚持自力更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各种零工。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将节省下来的钱寄回家乡,资助其他贫困学生。

扎根家乡教育事业

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一家知名企业,给他开出了年薪55万的优厚条件。

就在刘秀祥踌躇的时候,他的电话响了起来。

电话那头是他曾经资助过的一个女孩,声音里带着绝望: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击中了刘秀祥的心。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走出了大山,却有更多的孩子仍在挣扎。

刘秀祥连夜骑车赶到女孩家,与其父母长谈到天亮,最后,他承诺自己来承担女孩的学费。

这才将女孩带回学校。

那一刻,他决定,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当一名普通教师。

带着满腔热忱,刘秀祥参加了特岗教师考试,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分配到望谟县打易中学。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他面对的是一群对学习毫无兴趣、基础极其薄弱的学生。

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计算都无法完成。

刘秀祥没有退缩,他开始琢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把枯燥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

甚至自掏腰包邀请学生到家里聚餐,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心得。

渐渐地,学生们的眼中有了光芒,但刘秀祥知道,仅仅改变在校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他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他走村串户,一家一家地做工作。

八年间,他骑坏了八辆摩托车,成功劝返了1800多名辍学学生。

后来,刘秀祥被任命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面对更大的舞台,他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对全县教师进行德育培训。

同时,他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在刘秀祥的努力下,学校的本科上线率从原来的12.26%飙升至63.44%,一跃成为全州第三。

刘秀祥的教育理念

然而,真正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的进步。有一次,一位曾经被他劝返的学生来访。

那个曾经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面对这些成就,刘秀祥始终保持着,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

有一次,一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想要放弃学业,刘秀祥找到他,说:

然而,就在刘秀祥的事迹广为人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场景发生了。

央视的一个节目组来到望谟县,希望对刘秀祥进行一次深度采访。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刘秀祥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

结语

刘秀祥从贫困山区走出,却选择回到家乡,用教育改变命运。他的坚韧、无私和对教育的执着,体现了一个真正教育者的品格。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荣誉和关注,他始终保持初心,将焦点引向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这种谦逊和担当,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北晚新视觉网-2021.3.15-《不愿被“同情”,背娘上大学小伙曾拒绝55万年薪工作,回到贵州当教师》

2.新华网-2023.9.11-《【大山里的“筑梦人”】刘秀祥:昔日追梦人 今朝筑梦人》

3.中国日报网-2022.7.20-《新时代的贵州人 | 刘秀祥:努力改变命运,回乡再改变更多的人》

0 阅读:15

荷言的阅微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