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洗脑的,见过亲妈给孩子洗脑,硬生生让女儿做了20年“儿子”的吗?
不但从小告诉她“你是男孩”,给她剃平头、打扮成个小子;就连女儿身体发育了,也不能穿女性内衣,甚至来例假都不让用卫生巾。
因这个母亲的愚昧和固执,让女儿在阴影和嘲笑中活了几十年。但让人心酸的却是,女儿的确如母亲所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她给父母养老、盖房,干一切男人能干的活,虽然是大家眼里的“异类”,却也是出了名的孝子。
只是很讽刺的是,当她的父母正引以为豪时,女儿却有一天直接将他们送进了养老院,不愿再亲自照顾他们。
母女再见时,便是调解类节目的舞台,大家在听完女儿的一番讲述后,才知道她的成长经历有多么残酷。
“男女不分”的童年
张灯一共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都说老二就是属丫鬟的,可张灯从生下来,就是父母的“重点培养对象”。
这话其实说的有点讽刺,因为不是重点培养张灯的学业,让她成才,也不是培养她的性格,让她健康活泼,而是培养她的“性别”。
没错,就是性别。张灯的父母简直就是脑回路清奇,他们将老二张灯,完全当成了男孩子来养,而且是从思想到身心。
既然要让张灯成为“男孩”,肯定先得抹去女孩会有的特征。
哪怕是出生的年代经济相对落后,大家普遍吃的穿的都不好,但好得小女孩一般都能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也会扎辫子,就像张灯的姐妹,可张灯却从小只能留着短发。
而且身上还穿着和男孩子一样的衣服,再加上灰头土脸,皮肤被晒的粗糙,所以看起来简直就和男孩一模一样。
就像下面这张合影,是不是乍一看就会以为:这是兄妹三个,右边那个是弟弟或者哥哥?
除了外形上向男孩靠拢,父母更是不遗余力的从思想上教化。
从张灯三四岁懂事起,母亲就一直告诉她:“你是男孩”。除了这些,父母在口头上也一直对张灯PUA,每天在家里都是以“儿子“来称呼张灯。
小孩子那么小,哪里懂得男女的区别,自然是父母咋说就咋是。但因为从小就被黑白颠倒的引导,导致张灯上了小学后,还认不清自己的性别。
虽然张灯在学校,经常面临该去男厕还是女厕的尴尬问题,也经常被小朋友议论甚至排斥。但好歹小学生还都不太懂事,张灯的穿着和行为还不显得那么怪异。
可到了初中,张灯十一二岁之后,那可就麻烦来了。
难堪的青春期
因为身上的女性特征都开始显现出来,而张灯还留着短发,穿着男装,言行举止像个男孩,所以时常会遭到周围同学的嘲笑。
不用想,像“假小子”“怪胎”“不男不女”,这些绰号肯定是没少被人叫的,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敏感,哪怕是大大咧咧的张灯,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加上学校上课会学一些生理知识,张灯自然就知道了自己本身是个女生。看到姐妹还有女同学,都是女孩子该有的打扮,她就渴望也能回归到正常身份,做一个小女孩。
可有一次,张灯请求母亲给自己买个小背心,因为身体开始发育了,里面什么都不穿实在太尴尬,可却遭到母亲的无情拒绝。
小背心都没有,更别说内衣了,甚至母亲还恶狠狠的骂了张灯一顿,说你穿背心给谁看?有什么用?
真不敢想当张灯的母亲咆哮着喊出这句话时,张灯的心里会是多么受伤。本身在学校受的委屈就够大了,回到家不但没有父母的安慰,反而是变本加厉的训斥。
而且本身张灯的痛苦根源,就是从父母来的,要不是他们从小给自己打造成男孩,又怎么会遭遇到这些?
可那时候的张灯才十几岁,她哪能反抗的了父母?尤其从小被教育要孝顺、听话,父母时不时还会棍棒教育,所以张灯心里就算再委屈,也改变不了任何事实。
既然身体发育穿不了小背心,那张灯只好想办法去避开尴尬,比如含胸驼背或者夏天多穿几件衣服,可尽管如此,还是免不了被人嘲笑议论。
本身这件事已经够让张灯苦恼了,但相比来例假,这还算是小问题。
张灯的月经来了之后,向母亲求助怎么办,没想到母亲根本不管她,任由张灯弄脏裤子。后来张灯从同学那里得知需要用卫生巾,可母亲不给她买,还强调说男孩根本用不到这玩意。
好家伙,好一个掩耳盗铃带欺骗别人啊,明明事实都摆在眼前了,女儿还那样苦苦哀求,可张灯的母亲还是这种执拗的态度。
因为她的这一做法,也一度成为张灯内心的阴影,她甚至经常会想:我要是如母亲所愿,真是个男孩该多好,那样就不会活得这么痛苦了。
后来,张灯要求的次数多了,眼看一次次弄脏裤子也不是办法,母亲才“开恩”,给了她一个自己用过的月经布。
可那种旧时代才用的东西,张灯哪会用啊,有时候上厕所解半个小时都解不开,急的她只能在厕所哭。
有时候遇上好心的同学了,人家能借给她卫生巾用,要是遇不到,就只能等着或任由裤子被弄脏。
张灯这样的成长经历,真的想想都觉得糟心,而遇到这样的父母,真的会让人很心酸。好在张灯后来努力考上大学,才一步步脱离了母亲的“魔爪”。
成为父母骄傲,却将父母送进养老院
或许有人会说,张灯的父母这样对她,是不是因为老二不讨喜?或者在她身上寄予了某种期望,导致给张灯压力过大。
事实上并不是,只能说,有些人确实不适合做父母,因为实在太狠心。
前面说过,张灯姐妹一共三人。姐姐和张灯相差七岁,至于姐姐是如何度过的青春期,张灯的印象并不深刻。可对于妹妹,张灯却记忆犹新。
她记得妹妹在三岁的时候,一个冬天的晚上,母亲把妹妹带到河边,竟然趁着妹妹不注意,母亲直接把妹妹推进了冰冷的河水里,用母亲的话来说“不想要了!”
好在母亲后知后觉,这才把妹妹又救了上来。虽然说妹妹侥幸活了下来,可这件事却给妹妹留下了一辈子的阴影。
都说虎毒还不食子,可母亲却能狠心到亲手把小女儿推进河里。那可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就算是陌生人,看到小孩掉河里也不忍心吧?为啥张灯母亲心就这么狠?
原来,张灯的母亲心中有着非常严重且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她之所以强迫张灯变成“男孩”,也是因为嫌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她只好伪造一个出来。
可这样的一个母亲,又怎会给孩子幸福呢?就算再健康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恐怕也要性格畸形。
不过好在张灯姐妹三人都很争气,大姐高考考了731分,原本可以报考清华大学,可是却因为担心滑档,最终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
张灯的成绩也不错,高考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而妹妹则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并且姐妹三人对父母非常孝顺。
如今三姐妹都已经长大成人,并且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尽管父母对张灯并不好,可有了工作的她,还是把大部分的工资都交到父母的手里。
让他们用来盖新房子,用来作为日常的生活开销,张灯一有时间还会带他们去旅游,带他们吃好吃的。
可即便如此,父母还是对张灯非打即骂,即便结婚成家了也照样,甚至有时候因为失手,还给张灯打受伤过。
以前小时候,张灯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且父母给她灌输的思想,也是不管父母如何,做儿女的都要无偿还报。
但现在张灯大了,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了,知道孰是孰非,她觉得这样的父母不值得自己全身心去爱、去付出。
于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张灯直接把父母送进了养老院,由工作人员来照顾他们。
张灯母亲恐怕一辈子都没想过,辛苦一生,最终却被女儿送进了养老院。她想痛骂张灯一顿,父亲更是想发火打她,可人都见不到,连泄愤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没办法,无奈只得求助于栏目组的记者。当张灯母亲登上节目后,她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酸。
母亲的苦衷
原来,张灯的母亲和父亲结婚后,一共生了三个女儿。这在那时候的农村,可是一个大“忌讳”。没有儿子,也就意味着没人来撑门面,更被认为是断子绝孙的象征。
在背后,许多人都骂母亲是因为太缺德了,所以才生不出儿子。而除了村里人的非议,连自己婆婆也时常因为没有儿子去辱骂张灯的母亲。
嫁到婆家遭受这样的委屈,要是自己的丈夫能靠得住,张灯母亲的日子也不会太苦。
可张灯父亲对自己孩子都那么狠,对老婆又能好到哪去?甚至他也认为是张灯母亲太坏,所以才净生些没有用的女孩子。
因为生不出儿子,导致母亲在家族里的地位最低。吃饭从来不能上桌,而是端着饭坐在厨房的凳子上自己吃。平时还动不动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如果敢反抗,就会遭到更严重的殴打。
记得小时候,张灯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父亲竟然教唆张灯,让她喊母亲“狗东西”。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还好张灯和父亲不一样,否则张灯也会变成像父亲一样的恶人。
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母亲没能生个儿子。万般无奈之下,她才做出决定,想把二女儿张灯当成男孩子来抚养。
但客观来说,虽然张灯的母亲也很可怜,但她把女儿当牺牲品,也是很自私的。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处境能好过一点,她竟然以牺牲女儿的一生来作为代价。
在电视节目上,经过调解员的调解,老母亲处处都在向张灯表达着悔意。母亲很想对张灯好,更不想抛弃小女儿,可她身不由己。
如果不把张灯当成儿子来养,不知道会被丈夫打成啥样,同样也会遭到所有乡亲们的嘲笑。而她不给张灯买小背心,也是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
因没钱买肉,母亲担心孩子们没营养,就抓些老鼠来烤着吃。因为没钱买菜,母亲就捡一些别人吃剩的西瓜皮,给孩子们凉拌。
张灯母亲说,那时候买一个小背心需要2块钱,可这2块钱足够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不给张灯买卫生巾,是因为母亲也没用过这些东西。
随着母亲的叙述,张灯心里的一切不满,似乎在这里都有了答案。可这么多年的青春已经过去,那些受过的苦难,也成为心里的阴影。
哪怕现在给她再多的弥补和关爱,恐怕也换不回来张灯纯洁的心灵。
结语
“夕阳下,田埂上,福贵平淡的讲述着他多灾多难大半生”。这是母亲常读的一本书中的语句。
母亲的一生多灾多难,可张灯的前半生也从未有过幸福。好在张灯现在已经长大,完全不用依靠任何人去过活。
打断骨头连着筋,无论母亲以前怎么对待张灯,可总归是把她养大的母亲。张灯的故事是个悲剧,但也是个启示。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更不是谁的附属品。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长辈们的尊重和关爱。
信息来源
重庆卫视《谢谢你来了》——展开沉默的尖叫|女孩被当男孩养20年,不穿内衣不用卫生巾,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