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13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周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的历史被分成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时期,因为《春秋》的缘故,才有了“春秋五霸”;一是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常年征战,故有“战国七雄”之称。
春秋、战国之分,则始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被三大家族瓜分,形成了赵,魏,韩三个新的国家,也就是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一、魏国变法兴盛战国时代,繁星点点,魏国是第一个崛起的国家。战国时代,曾经的几个强国,也先后步入了衰败的时代。
三家分立后,魏文侯奋发图强,立下一大批能臣贤士,如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魏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率先崛起。
特别是吴起,他曾协助魏国培养出一支特种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国力强大的同时,魏国也开始向外扩张。
魏国不但对邻国赵韩宣战,而且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向秦国、齐两国宣战。面对魏国的强势进攻,被攻破的各国无力反抗,只好割地求和。
与其它历史上的大国一样,魏国的崛起也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而这一偶然性取决于它能否有一位贤君。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永远地拥有一位睿智的君主。世袭制度的存在,注定了一个王国永远都不会有一个聪明的皇帝。
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位贤君的治理下,魏国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他们不得不将偌大的家产,交给了魏惠王。
魏惠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的实力却远不如他的雄心壮志。从他提出的迁都之举来看,他的雄心壮志和才华都是毋庸置疑的。
魏国的都城原设在今山西省南方的安邑。虽然地理位置不佳,但黄河之西,赵韩之东,则是强齐,腹地广阔,自保有余。
魏惠王一心一意要夺取天下,并在公元前361年把首都迁至河南中央的大梁。大梁所处位置虽是肥沃之地,战略要地,却离各国的进攻区域更近。
魏国迁已经被逼入了狼群,再无退路。魏国迁都之举,已显露出了他的野心,使他成了各国要提防的目标。故而,迁都成了魏国由盛到衰的最大失误。
正当魏惠王幻想着统一天下,统一中原之时,齐国却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齐威王。但凡了解历史的,都能看出齐威王的不凡。
他执政时期,善于纳谏,重用贤才,革故鼎新,提拔邹忌、田忌、孙膑等一大群能臣,把齐国发扬光大。齐国在齐威王统治下,迎来了一个鼎盛的时代。
魏国之所以没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齐的两次战争。魏国上将军庞涓于公元前354年,率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只好求助于齐国。
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意见,实行“围魏救赵”之计。齐国派遣田忌、孙膑等军队于桂陵大败魏军,将魏军的主力打成重伤。
魏国于西元三四三年,又派遣庞涓率领军队进攻韩国首都新郑,韩国也向齐国求助。齐国又派了田忌去攻打魏国首都大梁,庞涓无奈,只得退兵。
在返回大梁的路上,孙膑以“增兵减灶”之计,引诱庞涓轻兵追击。齐军在马陵布下伏击,击伤了魏军的主力,击毙了魏将庞涓。
三、秦国吊打魏国的改革运动齐国以强大的实力将魏国打得落花流水,而魏国的西边却是风声鹤唳。魏国鼎盛之时,任命吴起为“兵圣”,为河西郡守。
吴起是有名的武将,善于用兵,治军严谨,仅六年内,就占领了秦国黄河以西的一大块领土,秦国这位历史上的霸主,在他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公元前364年,秦军积攒了足够的实力,又怀恨在心,向河西进发,在石门地区大败魏国,魏军六万多人被杀,对魏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秦国这时还敌不过魏国,虽打了胜仗,却不得不退守河西。
现在是西元三百六十六年。秦国之主秦孝公,感受到了自己的没落,心中充满了希望,想要复兴自己的国力,让自己的先祖光芒万丈。此时,秦国又来了一位野心勃勃的人,他就是秦国的统治者,也就是商鞅。
李悝的改革,是从魏国学来的,但与秦国的实际情况相比,秦国在短短数年间,就有了长足的进步。秦国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奖励军功、鼓励耕种,短短数年间,其国力、战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商鞅的改革,不但使秦国的国力衰弱,物资匮乏,而且为秦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元前342年,马陵道魏军又一次被齐国击败,秦军东出函谷关,攻占了安邑。
此时魏国经过数次战败,国势大不如前。为了抵御秦国,只好收拢四面八方的进攻,并加强了积极的防守,在南方的陕西华县,经过渭水和洛水的澄城一带,修复长城。
这就是历史的神奇。魏国曾经是一方霸主,是最有可能笑到最后的人。但魏惠王是个有野心的人,缺乏谋略。
四面受敌,不但失去了先机,还被其他国家围殴。从此,魏国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反而被秦国所灭。
参考文献:《史记》
又是机翻欧美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