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和帝多活二十年,东汉能否继续扩张,巅峰时期更加辉煌?

云深不知鹿 2025-01-26 18:13:40

若结合当时所留存的史料,并对其加以客观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应当是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发生的可能性。

东汉的全盛之时当属汉和帝当政期间,后世将其称作永元之隆。在这一阶段,东汉于领土范围、人口总量等众多方面皆达到了巅峰状态,且内部矛盾相较而言不算大。但美中不足的是,汉和帝享年不长,年仅二十七岁便离世了。

不少人觉得,要是汉和帝能够再多活二十年的话,东汉的疆域面积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说不定都能直接拓展到西亚一带呢。也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汉和帝若能多活二十年,东汉没准儿就能把地方豪强的问题给解决掉,甚至还能直接推行科举制呢。

对于此情况,我们也只能无奈地讲,这般想法乍一听确实能让人感觉特别畅快,可要是细细琢磨起来,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不太切合实际的,终究只能是一种不太靠谱的空想罢了。

若想对这个问题有更透彻的理解,实际上我们能够从多个不同方面,逐个展开系统且全面的剖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能让我们对该问题形成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从而更深入地探究其本质及相关要点等。

先来讲讲领土面积方面的情况。

永元之隆阶段,东汉迎来极盛之时,其领土面积约达一千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彼时,最北延伸至西伯利亚,南端抵达交趾,东边包含辽东四郡,而西边直至葱岭以西的大宛,这般辽阔的区域,全都处于东汉王朝的有效掌控范围以内。

在当时,东汉朝在那四个方向上的扩张已然达到了极限状态。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凭借所具备的生产力以及技术条件,是无法支撑其继续进行扩张行动的。

在北方地区,彼时汉朝已然将北匈奴击败,甚至还直接在北匈奴的地盘里设置了官员。不过呢,要是打算大规模地朝着北方拓展疆域,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想要大规模地对北方进行开发的话,当时的东汉是缺少一种资源的。

有一种资源,它就是棉花。棉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呢,它用途广泛,是极为常见且重要的一种物资,而它的名字就叫做棉花哦。

在汉朝时期,棉花已然被引入到了中国境内。不过那时棉花的产量着实不大,并且在此后的一千多年岁月里,其产量也一直颇为有限,唯有处于最顶端的权贵阶层,才具备使用棉花的条件。

棉花产量的大幅提升,需等到元朝之后才得以实现。那时,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进行了改造,使得棉衣的纺织成本大幅下降,而正是这一成本的降低,反过来推动了棉花产量的提高。

在东汉那个时候,棉花差不多就只是一种用来观赏的植物罢了,没多少人会用它来抵御寒冷呢。当时在北方,老百姓要是想御寒的话,通常都是穿着用兽皮或者木棉制作出来的衣服。

在东汉时期,棉花尚未得到普及。这一情况致使东汉的军队难以凭借低成本的方式来抵御寒冷。如此状况下,东汉军队想要在北匈奴境内长期驻扎都极为困难,更别说是去进一步对西伯利亚展开开发之类的行动了。

要说给东汉的军队以及向北迁移的百姓每人都配备一套兽皮衣服,这事儿可不容易实现。哪怕是在东汉国力处于巅峰之时,这样的成本也难以承担。况且即便东汉真能做到这一点,军队和百姓北迁之后,在北方是没办法开展屯田耕种的,只能依赖从中原地区运送粮食过来呢。

这样的成本,已然高到了让人根本无法承受的地步。其高昂程度,远远超出了能够承受的范围,简直就是一种难以负荷的重压,让人望而却步,根本没办法去承担起如此之高的成本开销。

自汉朝起,后续的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皆是如此,即便处于各自的极盛阶段,在北方的势力范围至多也只是能占据到贝加尔湖一带罢了。毕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再往北的区域想要长时间占领是极为困难的,东汉永元之隆时期同样不例外。

如此一来,东汉在当时想要继续向北方进行扩张的话,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毕竟诸多因素限制,使得东汉在那个时期向北拓展的设想,完全没有了实现的可能,只能就此搁置,无法继续推进北扩的相关事宜了。

在南方的情况亦是如此。历史上那几个大一统王朝,它们在南方所能触及的范围极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大体上就是交趾一带,情况基本都是这般模样呢。

当然,这并非是由于后来的那些皇帝们未曾考虑过继续往南拓展,进而将整个东南亚都收入囊中。实则是因为在当时,东南亚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其所处的环境乃是热带森林。

在那样的环境之中,人们会染上一种当时难以攻克的病症,即疟疾。要想攻克疟疾,就得实现奎宁和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不过,这两种药物能大规模推广开来,是近几十年才得以实现的事儿,在此之前一直是个难题呢。

东汉时期,疟疾堪称无解之症,原因就在于当时缺乏两种关键药物。东汉的军队虽说骁勇善战,能轻松攻占当地地盘,可一旦占领,士兵们很快便会染上疟疾,进而大量病死,即便不断增派人手也是无济于事。

历史上那几个大一统王朝,往南方拓展时,基本最多也就只能将交趾地区纳入版图,想要占领整个东南亚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除非出现有人穿越回古代,给汉和帝献上青蒿素低成本提炼的方法这种情况,不然的话,朝着这个方向去扩张,也是没多大可能性的。

就南亚的印度次大陆方向而言,由于青藏高原横亘其间形成阻隔,这一方向同样是不切实际的。虽说后来唐朝时期的王玄策能够跨越青藏高原抵达南亚,甚至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壮举。但要知道,唐朝时的气温相较东汉略高一些,彼时高原上是有人活动的。

东汉时期,青藏高原上人口寥寥无几,能够提供补给的能力近乎于无。如此情形下,东汉军队若想凭借自身携带补给,跨越整个青藏高原进而抵达南亚,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根本难以实现呢。

就东边的情况而言,在当时,东汉所能够延伸到的最东边的区域,便是辽东四郡了。而要是从辽东四郡继续往更东边去的话,那映入眼帘的就只有茫茫无际的大海了。

因此,汉和帝要是打算朝东进行扩张的话,那就只能选择走海路这一途径了。然而实际面临的状况是,东汉时期所具备的航海技术水平,是完全没办法支撑起开展大规模的海洋航行活动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首次展开大规模的近海跨海航行作战,是在隋朝之时,由隋炀帝发动的远征高句丽之举。至于大规模开展远海航行的情况,则要一直等到明朝时期,也就是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出现了。

在东汉时期,也就是汉和帝所处的那个时代,大规模的海洋航行技术明显尚未被人们所掌握。如此一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汉朝想要朝着东边进行扩张,这显然是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的。

实际上,在当时唯有西方存在扩张的可能性。要知道,那时东汉已然掌控了整个西域地区,而且还成功翻越葱岭,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让葱岭以西的大宛不得不表示臣服。

就当时汉朝的国力状况而言,这差不多已然是极限了。事实上并非汉朝独此情形,后续唐朝在其极为昌盛之时,大体也是这般状况。在永徽之治与开元盛世阶段,唐朝的势力范围也曾一度拓展至葱岭以西,不过最多也就只能掌控葱岭西侧的部分区域,要想再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就极为困难了。

其主要缘由在于,彼时的交通水平存在局限,补给运输这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不妨设想一下,倘若当初汉朝派出军队,朝着葱岭的方向进发并且继续往西展开征伐行动。如此一来,东汉时期军队所需的全部补给物资,必然得从西域地区进行征集调配,之后还得越过葱岭,将这些补给运送到葱岭以西的地方去。

就从陇西或者关中运粮这方面来说,依照当时畜力的消耗状况,要横跨整个西域来运粮基本上是极为困难的。那时的西域呢,整个区域的人口大概还不到三百万。按照汉朝通常的供养能力去算的话,这三百万西域人口,最多也就能够支撑五六万人跨越葱岭去西征,并且为其提供所需的粮草补给。

要知道,在那时的汉朝,即便竭尽全国所有的力量,往葱岭以西能够派遣的兵力,最多也就是五六万人罢了。这一数字实际上已然相当夸张啦!毕竟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全力发动,跨越葱岭去远征大宛,最多也不过派出了三万人。到了东汉,人数能比那时翻上一倍,已然很不简单了。

即便如此,仅靠着这几万人就妄图大规模向西方扩张,那也是不切实际的。要知道,在当时的葱岭以西,有着一个极为强大的国家,也就是贵霜帝国。在其巅峰之时,人口大约能达到1300万之多,而且能够轻松集结起数量超过五十万的庞大军队呢。

几万人的一支军队,要进行劳师远征,而且后勤补给还无法确定,此时却要去和人家有着几十万大军的一方交战。哪怕当时东汉的将领个个善战能打,可这场仗的取胜难度依旧是极大的。并且,就算真的能把对方打下来,那后续东汉要如何对其进行统治,这无疑还是个极为棘手的大问题。

由此可见,东汉若要展开大规模的向西扩张行动,那非得先将铁路运输技术掌握到手不可。在还未掌握该项技术之时,东汉所能控制的区域范围,基本上到葱岭这一带就已经算是到头了,很难再进一步往西拓展啦。

如此计算一番便可知,在东汉时期,各个方向几乎都已达到了扩张的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若还想着进一步去拓展疆域,从实际情况来讲,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了。

这并非是东汉军队作战能力强弱的问题,也不是汉和帝是否英明的问题。关键在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水平,还没办法支撑起这样大规模的扩张行动。

接下来,由于疆域面积已然扩张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实际上也难以再有提升的空间了,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限状态,没办法继续往上增加了。

东汉时期,江南地区还未展开大规模开发,彼时国家重要的产量区,也就是主要的耕种区域,大多集中在淮河以北。后世史学家经计算得出,在东汉最为强盛之时,其耕地面积大致约为七亿亩。

就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而言,在东汉时期,差不多平均十二亩左右的耕地,才能够养活一个人呢。要是一个人仅仅食用主粮,并且不存在任何其他生存方面的需求,那这个养活一人所需的耕地数字能降至五亩甚至更少一些。不过很明显,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经过一番推算可以得知,东汉时期的那些耕地,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多大概在六千万上下。而到了永元之隆阶段,东汉的总人口已然超过了五千三百万人。就这个情况来看,当时的人口数字其实已经快要达到耕地所能承载的极限了。

毕竟,汉和帝即便再英明、再有能力,也没办法凭空变出更多的耕地,更无法一下子让全国的粮食亩产量大幅增加。如此的话,人口数量自然也就难以继续大幅往上攀升了。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东汉的人口数量其实已然达到了极限状态。

并且,不仅仅是在人口与疆域这两方面存在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在文化领域、政治层面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同样也是这般情形。

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从文化层面来讲,倘若汉和帝能够再多活二十年的话,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径直去推行科举制,进而让全国性的考试得以普及开来。

实际上,这件事仅仅在理论层面具备可行性罢了。一旦放到现实情境之中,其能够实现的可能性依旧是微乎其微的。

若要推行科举制,首要之事便是得大规模削减知识的传播成本。要知道,倘若读书的成本过于高昂,致使唯有地主阶层或者贵族才有能力读书,如此一来,推行科举考试可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了。

因此,若要径直推行科举制,从而更进一步去打破世家豪强在上升通道方面的垄断局面,那么首要的一点便是得有纸才行!并且,这纸还得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与此同时,造纸的成本也必须大幅度地降下来。

造纸术在历史上的确是于汉和帝时期被发明出来的。不过呢,纸要实现真正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并且让成本降低到普通百姓都能轻松使用的程度,那就得一直等到南北朝后期啦。

因此,在汉和帝所处的那个时代,想要大规模地去推行普选考试,进而全面执行科举制度,这显然是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的。

在政治结构层面,东汉基于历史因素,自开国起便是依靠各地世家大族而构建的。倘若汉和帝企图去解决地方上的这些世家大族问题,那无疑是在自毁根基!这般盲目改革,不但无法化解国家面临的难题,反而极有可能致使国家由繁荣走向衰落呢。

若真想妥善解决世家豪强的问题,首要之举便是破除他们对上升通道的独占局面。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普选考试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不过,普选考试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又紧紧依赖于纸张的广泛推广才行。

除了上述方面外,在文化领域,汉和帝时期诞生了《说文解字》这部字典。后世史学家经分析认为,大约在汉和帝那个时代,汉字便开始大规模从小篆向楷书演变。这一演变过程直至三国时期的钟繇手中才彻底完成,此后直至近代,我们的文字都未再有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在汉和帝所处的那个时代当中,班固这样的“汉赋大家”应运而生。不得不说,汉和帝时期的文化领域,已然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堪称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

由此可见,在汉和帝所处的时代,各个方面几乎都已达到了极致状态。若想在此基础上再有进一步的突破发展,关键在于生产力能否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这可并非取决于汉和帝是否足够英明,也不是他能多活几年就能解决的事儿。

汉和帝最终英年早逝,着实令后人惋惜不已。不过后来的唐玄宗时期的情形便可略知一二了。

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其手中所拿到的剧本,大体上与汉和帝长寿时的那类剧本相同。也就是说,李隆基所经历的情况,在很多方面和汉和帝长寿阶段所面临的情形是极为相似的,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发展脉络。

另外,汉和帝英年早逝这一遗憾,后来有人补上了。汉和帝驾崩后,其皇后邓绥以“女君”身份主政达十五年之久。在邓绥执政期间,大体上是严格遵循汉和帝的执政理念来行事的。如此一来,邓绥执政的这十五年,差不多就相当于汉和帝又多活了十多年呢。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汉和帝年纪轻轻便离世,这无疑是极为可惜之事。不过话说回来,即便他能再多存活二十年,东汉恐怕也难以实现较大程度的发展提升。毕竟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去看,真正对历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实则是生产力以及构成这个国家的广大人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