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现在还算共产党的战士不?
2002年的时候,72岁的台湾老兵陈书言,他拉上刚拿到硕士学位的女儿,一起回到了江苏的老家去看望亲人。
多年以后,陈书言又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陈书言一到,他妹妹全家就来迎接了。妹妹的那个当过17年兵的儿子,对陈书言以前当兵的事儿特别好奇。所以在吃饭的时候,他就不停地追问陈书言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候的故事。
这回陈书言可真是滔滔不绝了,他聊起自己怎样勇猛无比,怎样跟国军斗脑子、拼勇气。
陈书言的女儿惊讶地发现,爸爸今天说了好多话,她印象里的爸爸,总是话很少。听了半天,她忍不住开口,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喝完酒的陈书言没多想,直接就认下了这事儿。
这位台湾老兵,13岁那年就加入了新四军,先跟日本鬼子干架,后来又跟国军交手,赢得了好多场战斗。但不幸的是,19岁时他在金门战役中被俘,之后就被带到了台湾。
之后,闺女打算拍一个讲述台湾老兵的纪录片。陈书言对着镜头,一股脑儿地把自己以前的那些事儿都说了出来,但说完就后悔了,他朝着闺女吼了起来:“我这不还活着嘛,这些事哪能现在就往外说啊!”
那么,这位老战士当年到底是怎么落到敌人手里的,他在台湾这么多年都碰到了哪些事儿,为啥不能跟别人讲呢?
这事儿得从陈书言去当兵那会儿开始聊。陈书言决定参军,那可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转折。
1930年那会儿,陈书言在江苏省的兴化市呱呱坠地了。
那时候,国民党当家,国家乱得一团糟,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小小的陈书言,为了糊口,不得已跑到大街上去卖菜。
某天,他像平常那样在街上摆着摊,结果碰上了一拨不请自来的家伙——一伙穿着汪伪政权军装的兵痞。他起初还以为他们是来挑菜的,还张口问他们要多少斤呢。
这些人特别爽快地说:“这些菜品我们全包了,麻烦帮我们运过去。”陈书言心里琢磨,这是不是要来笔大单子啊?他半推半就地跟着他们去了营地。
真没想到,把饭菜送过去后,那帮人非但不掏钱,还打算让他留在那儿当兵!陈书言心里头一惊,使足了劲儿,好一阵子才从军营里溜了出来。
打那以后,陈书言就在心里默默发誓,以后非得给这群家伙点颜色瞧瞧不可。
没隔多久,新四军就抵达了这儿。可能是心里想着为国家出力,又或者只是想在军队里找份活儿干,陈书言二话不说,直接加入了新四军。
去当兵前,他特地拿了妈给缝的新鞋。平时宝贝得不行,都舍不得踏出去一步,干脆就把它挂在腰间。就感觉啊,这鞋跟护身符似的,能让他一路平安。
陈书言就这么加入了新四军,开始到处打仗,赢了不少战斗。像那个有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都参与过。
那段时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骄傲的党员。他总把那张不大的党员证带在身边,特别珍视,时刻呵护着。
打了这么多年仗,陈书言身上伤痕累累,小腿挨过子弹,就连大拇指也断了一截。
但一想到解放战争眼看就要打赢了,很快就能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陈书言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简直没法说出来。
他压根儿没想过,自己后半辈子竟然会在远离故乡的台湾生活。
金门之战:陈书言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1949年,人民解放军在渡江大战后成功拿下南京,随后一路高歌猛进,上海、江苏等地纷纷被解放。那段时间,对陈书言来说,金门战役成了他心头永远的痛。人民解放军虽然气势如虹,但在金门岛上却遭遇了顽强抵抗。那场战斗,对陈书言来说,就像是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每当回想起那段经历,陈书言都心有余悸。金门岛上的炮火连天,战士们的呼喊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让他至今难以忘怀。那场战役,成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国民党军队一路上败退得很快,没多久就跑到了福建,接着又渡过台湾海峡,最终到了台湾。
按照毛主席的意思,打抗日战争咱们得慢慢磨,跟他们耗时间;但到了解放战争,那可得快刀斩乱麻,不然麻烦事儿就一堆了。
1949年8月份,人民解放军动手打了福州战役,把福建省给解放了。到了同年的10月,他们再接再厉,发起了漳厦战役,把沿海的好些岛屿都解放了,就差金门岛还没搞定。
24号那天深夜,人民解放军出动了差不多9000名战士,坐着300多条船往金门岛进发,陈书言也是这批战士里的一个。
然而,在那场国民党军队标榜为“古宁头胜利”的战斗中,我们却吃了败仗。
陈书言他们那条船上挤了二十多号人,因为打水仗不是他们的强项,结果好多人都开始犯晕船。好不容易挣扎着上了岸,结果一瞧,四周全是地雷!
人民解放军伤亡很大,可陈书言没别的法子,只能硬着头皮跟国军干。就在那次战斗中,跟他一块儿当兵的一个大叔被国军的车给压住了。陈书言只能站在远处瞅着,啥忙也帮不上。
在古宁那头的沙滩上,陈书言迈开步子,一步步地往前挪。对面敌军子弹飞来时,他就赶紧趴在地上,躲掉敌人的疯狂扫射。他就这么硬撑了整整三天。
对面国军眼看就要冲上来了,这下子是彻底没救了。于是乎,陈书言跟其他六千多名弟兄一块儿,成了俘虏。
【作为战俘的悲惨经历】
坐船去台湾的路上,陈书言经历了人生中最煎熬的日子。
大家伙儿的东西全给搜刮干净了,然后就被塞进了那艘破船上。谁要是敢吱声反抗,立马就给扔进无边无际的大海喂鱼去。
船上就只剩下点生大米能当吃的,别的啥都没有。饿极了的好些人,都去抢那大米,结果一不留神,脚下一滑,就栽进了海里。
第二个月六号,船终于在高雄港口停了下来,但这些俘虏的苦难日子还长着呢。他们被带到了台湾新竹湖口的一个特别的地方,说是要去“上课”,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学习”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旨在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拓宽视野,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将“学习”简单地归结为“洗脑”,甚至污蔑共产党和新中国,是一种片面且错误的观点。每天,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各种信息和声音,包括一些关于共产党的讨论和评价。然而,将这些评价一概而论地视为负面或误导性的,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和问题,不盲目跟风或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对于任何组织或个人,我们都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评价,而不是无端指责或诋毁。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学习”这一宝贵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书言是个骄傲的共产党员,他心底里压根儿不信那些人说的鬼话。但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他不得不装出已经投降的模样。
他亲眼目睹了那些起义的兄弟被强行带走,然后被活埋。国军的人说,这些人身上不值得浪费子弹。
战友身上的泥土越积越多,一直到了脖子那儿。陈书言瞧着这一幕,心里头好像也被那些泥土给堵住了,原本开朗的小伙子,慢慢地变得不爱说话了。
之后,他们这些人全都被调进了国军的行列,天天都在那学习、操练。
过段时间,国民党的人就会来一趟,考考他们的“功课”,问问他们的想法。问的问题都差不多,比如“你对国民党有啥看法?”“共产党呢,你咋觉得?”
陈书言回答得特别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说漏了嘴,暴露了自己,引来杀身大祸。
这几年的时光,把陈书言变成了个孤僻又易怒的人。他老是在睡觉前把自己喝得烂醉,就是怕梦里不小心把秘密给说漏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到了1966年,陈书言递交了提早退役的请求,国民党方面批准了。他总算能离开那个满是伤心往事的地方,走出了军营的大门。
【在台湾结婚生子】
尽管陈书言的身体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但当他被俘虏时的那段经历,却给他留下了终身的印记。他经常从恐怖的梦里吓醒,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艘狭窄又阴暗的船上。
退伍回家,他就在附近找了家钢铁厂上班,赚的钱刚好够过日子。岁数一天天往上涨,感觉真该找个伴儿了。
当地的人对从大陆来的老兵没啥好脸色,总觉得他们不如本地人。陈书言走在大街上,时常会碰到有人对他指手画脚,说:“瞧瞧,这不就是那个大陆来的嘛。”
结果,结婚这事儿就先放一边了。他每天就是埋头上班、干活,还有喝酒,一个劲儿地让自己不去多想。
到了1974年,经朋友牵线,他娶了一个已有两个娃的女人,婚后他们又有了两个宝贝女儿。
说实在的,他俩在一块,真谈不上有啥深情厚意,无非就是互相找个伴,一块儿凑合着把日子过下去。
他老婆以前挺失落地说过,本以为那些从大陆来的人会性格好、体贴人,结果他这脾气,真是太让人意外了,差得很。
在闺女眼里,他从来都不像个称职的老爸。他平常在钢厂干活,只有周末才回家,但一回来就跟谁得罪了他似的,整天拉着个脸。
大伙都说他性情古怪,但他自个儿心里清楚,这都是那段灰暗时光留下的“烙印”。
陈书言呢,虽说有家里人,但活得跟没亲人似的,挺孤单的。他老是一个人溜达到菜市场,买完菜又自个儿回家鼓捣吃的,吃饭的时候也是独来独往。旁边的人他都当不存在,一句话都不跟人家搭。
有时候老婆见他挺惨的,想跟他唠唠嗑,但往往一开口不对劲,就会招来一通臭骂,最后还得靠女儿来“收拾”他。
一直觉着这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下去了,可没想到1987年两岸开始能探亲了,他那颗沉寂已久的心又活了过来。
【回家探亲】
1987年,陈书言一听到能回大陆看望亲人的消息,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他立马找来了几个还在世的老战友,一块儿迈上了回乡的路。
当船只在台湾海峡穿行时,他回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金门战斗,还有这些年经历的各种磨难,嘴里小声嘀咕:“就是这片海,让我一辈子过不去这道坎儿。”
经过好多年的变迁,老家已经大变样了,心里一直挂念的老妈也早走了。他没能赶上见老妈最后一面,只能跑到坟头去祭拜。
哥哥和妹妹虽然都还在世,可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这没啥大不了的,只要家里人还在,那家的感觉就还在。
兄妹几个很多年没见了,这次见面有聊不完的话题。他们回忆起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说起了已经过世的妈妈,还谈起了这些年各自的生活状况。当然,也少不了表达对彼此的想念。
这次回大陆探亲,陈书言整整待了一个月。尽管心里头有千般牵挂,可因为老婆孩子都在台湾,他只能打道回府了。
回了家,闺女老缠着他问以前的事儿,问他以前干啥的,还问大陆那边咋样。闺女这么追着问,他往往是抿着嘴,啥也不愿意细说。
到了2002年,27岁闺女听说老爸又要回大陆探望亲戚,就跟他商量着想一块儿回去瞅瞅。
陈书言琢磨了一下,自己都已经72岁高龄了,身上还一堆毛病,说不准哪天就走了。想着能带着娃去认认亲戚,其实也挺不错的。
这次,父女俩一块儿回了老家,就有了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场景:陈书言跟女儿坦白了自己以前是个共产党员。
女儿听后大吃一惊,真没想到老爸前半辈子过得那么跌宕起伏,更没想到他是个这么有毅力的人。
她突然间好像明白了为啥老爸这么多年都那么孤僻,他心里其实憋着好多事儿呢,就算是家里人,他也从来都不说。
但这些事儿讲出来有啥用呢?现在可是太平日子,哪还会有“国军”来抓他、整他?
女儿回到台湾后,又一次问起这些事,可陈书言却啥都不肯说了,连当年的战友他也不让透露半点风声。
女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拍摄纪录片】
转眼间,几年时间一晃而过,到了2008年,因为经济不断往前发展,台湾好多区域都动工搞起了拆迁和重建。那些早年住满老兵和家属的眷村,现在也同样面临着要被拆掉的可能。
当地人感觉这些老战士和他们的故事很有价值,应该被保存下来,所以他们想了个办法,打算拍一部纪录片,把老战士们的身影定格在镜头里。
陈书言的女儿本来就对拍照和导戏有点意思,想着能顺便多听听老爸年轻时候的故事,她就立马报了名,一点没犹豫。
78岁的老爸一开始不太买账,她问的好多问题,老爸都是简单应付,不愿多聊。
所以,她就开始整天拿着摄像机对着老爸,每天跟他唠家常、谈天说地,好让他慢慢习惯镜头在那儿。
陈书言每次喝完酒后,话就变得特别多,但酒醒后却不愿意再多提那些话了,这事儿让他女儿挺烦心的。
经过好几个月断断续续的拍摄,我爸终于聊起了很多过去的事儿。他讲了自己当年是怎么加入新四军的,后来又是如何入的党。还说了刚到台湾那会儿,他是怎么被人家欺负的。
他讲起了过去为了逃避追杀,不得不把党员证吞进肚子里的那段往事,这让一直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女儿,听得是目瞪口呆,心里头那个惊讶啊,简直没法说。
陈书言从他那藏了好多年的小箱子里,翻出了以前绑在腰间的那双球鞋,拿给女儿看。他说,这双鞋是你奶奶亲手给我缝的,我一直留着,都没舍得穿。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瞅着那双老妈当年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鞋,心里头全是后悔和亏欠。
纪录片拍好准备放给大家看的时候,陈书言却冷不丁地反悔了。
他猛地朝女儿喊道:“我现在还活着呢,有些事还不能往外讲!”见女儿一脸茫然,他声音都颤抖了:“你根本不懂那个时代,没体会过那些苦。”
女儿心里头直犯嘀咕,就问老爸,是不是还觉着有人在暗中盯着他呢。
陈书言老实说,现在自己岁数大了,没几天好活了,但就盼着能安安稳稳地把剩下的日子过完,不想再遭啥罪了。
这些事一旦曝光,对他自己和孩子都没啥好处。谁能保证暗地里没有人在盯着他们呢?
尽管陈书言一再表示不同意,但他女儿还是不顾反对,把纪录片放了出来,让大伙知道了这位台湾老兵一生的故事。
【骨灰回归大陆】
人们心里头总有个特别的家乡情怀。不少人年轻时外出闯荡,一门心思扑在事业上,巴不得离老家远远的。但到了年岁大了,心里头却老惦记着要回老家瞅瞅。
一般人尚且这样,陈书言从小就离开老家,那更是没话说了。他不像很多人能一直在家乡待着,陈书言很小的时候就踏出了家门,去了外地。这种从小离家的经历,让他对很多事情的感受都更加深刻。普通人离开家乡都会有些不适应,陈书言这种情况,适应起来肯定是更加不容易。
有一回,我带着闺女回老家看望亲人,我俩逛到了一个公园里。他找了个长椅坐下,然后抬头瞅瞅老家的蓝天白云,忽然就对闺女讲,将来他不在了,就把他的骨灰撒到这公园里,挺好的。
但这撒在这儿,难道不会被别人给扫走吗?女儿满心都是疑问。
陈书言心想,等过上一百年,要是能变成一小堆土,让那些来公园歇脚的人,不经意间给拂掉,撒在家乡的土地上,那就算是最好的归宿了。
关于孩子们要去哪里悼念他,这些细节其实没那么重要了。
2011年的时候,这位经历了很多波折的老兵在台北安详离世。他闺女按照他的愿望,把他的骨灰送回了江苏的老家。
可能也就这个地方,能让陈书言心里踏实点,把那些痛苦的往事都抛在脑后,踏踏实实地睡上一觉。
【如何对待金门战役中的老兵?】
陈书言的事儿说完了,可这事儿留给咱们的琢磨还有好多呢。
金门战役里,三千多名战士不幸牺牲在战场上,还有六千多人成了俘虏。从那以后,他们就得离开大陆和家乡,过上了提心吊胆的日子。
现在这些人不是已经上了年纪,就是已经离世。咱们应该以啥样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呢?
2014年,金门战役过去65年了,中国陆军28军网上召集了七十多人,组成了一个纪念队伍,他们去祭奠那些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们。
有些活下来的老战士也特地赶到了这儿,瞧瞧以前一起打仗的兄弟们。“咱们到了,就是稍微迟了点。”
希望大伙儿别忘了那些革命先烈,他们为两岸和平统一可是立下了大功。对那些还活着的老兵,咱们得尽量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也希望两岸能快点统一,好让像陈书言这样的老人家能堂堂正正地回家,和亲人见面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