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最擅长打“大兵团运动歼灭战”
成为解放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在东北战场上的指挥艺术,
无疑是现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乱制乱”的经典范例。
特别是在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中,
部队敌我双方建制乱成一团之际,
林彪则以乱制乱,以多路纵队穿插敌后,
将10万敌军分割成碎片。
今天就让咱们一起去见证林彪的过人之处。
1948年锦州之战后,
廖耀湘带领国民党第九兵团计划经黑山、大虎山向营口撤退。
此时,东北野战军士气高涨,
林彪敏锐地察觉到敌东进兵团背靠大海,
难以四面包围,
于是决定继续在塔山一线阻击敌东进,
直指廖耀湘兵团。
林彪命令一纵、二纵、三纵等主力部队隐蔽行军,
从锦州北上,向黑山和大虎山两翼迂回包抄廖兵团。
除此之外,
还派出万毅率领的武纵彻底堵死廖兵团退往沈阳的退路。
驻扎在黑山附近的东野第10纵队临危受命,
要求赶赴黑山、大虎山构筑工事,
顽强死守,务必拖住敌人,
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从而彻底歼灭廖耀湘兵团。
此时,廖耀湘兵团下辖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战斗力强悍,装备精良,总兵力达到了10万之多。
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在梁兴初指挥下,
以“打剩一人也要守住阵地”的决心,
于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兵团主力。
面对多于我军4倍兵力的精锐廖耀湘兵团,
东野一点都不带怂的,士气爆棚到了极点 。
10月21日,东野十纵按照指令到达黑山和大虎山阵地后
便紧锣密鼓开始布防。
22日,东野十纵队防御工事刚刚修筑完毕,
廖耀湘兵团便发起了进攻。
十纵队当时仅配备了步枪、手榴弹及少量火炮,
要抗击拥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
战斗打得异常艰辛,第十纵队依托阵地顽强抵抗。
廖耀湘不甘心失败,
一天之内集中新6军和71军5个师的兵力,
打了近万发炮弹,发起了数十次冲锋。
双方战至10月24日,
国民党军集中火力猛攻101高地,阵地7次易手,
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阵地战,
我军第十纵队有一个连在激烈的战斗中全军覆没。
101高地是我军在高家屯一线最后一个制高点,
若不能及时夺回阵地,一旦敌后续部队赶来增援,
整个黑山防线都将难以守住。
正因为此,
第十纵的兄弟连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残酷的厮杀,
最终不仅夺回高地,
而且将高地死死掌控在了解放军手中。
梁兴初以一个纵队抵挡住整个廖兵团的轮番进攻,
牢牢拖住了廖耀湘十万大军。
10月25日,廖耀湘见突围无望,
停止对我军进攻,原本计划南撤营口,
却因误判遭遇解放军主力而仓皇改道沈阳,
殊不知,
此时的廖耀湘兵团早已钻入了林彪为其设下的包围圈。
下面咱们接着说,东野首领林彪是如何以乱制乱的?
辽沈战役围歼廖耀湘,
部队敌我双方建制乱成一团,林彪以乱制乱。
林彪提出“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
分割包围”的战术,要求第十纵队在黑山阻击的同时,
配合主力部队从侧翼迂回,
将廖耀湘兵团压缩至辽西平原狭窄区域。
黑山阵地地形复杂,101高地就是典型的复杂地形
林彪利用天然屏障限制敌军机械化部队行动,
迫使廖耀湘兵团陷入被动。
起初廖耀湘兵团计划一天时间突破黑山,
然而,他严重低估了东野第十纵队的实力,
梁兴初带领十纵的解放军战士顽强阻击,
硬生生拖住了敌人3天时间,
正是这3天宝贵的时间,
为东野主力争取了合围时间。
战至10月25日,廖耀湘兵团在解放军顽强的阻击下,
指挥系统失灵 ,各部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10月26日深夜,韩先楚的三纵尖刀连穿越玉米地
直捣第九兵团指挥部,
300敢死队员手持波波沙冲锋枪杀入核心,
兵团参谋长杨焜被俘,
新三军为了抢渡饶阳河逃命,
竟将机枪对准友军。
凌晨3点,六纵16师追上新三军,
并向其发起袭击,
新三军的主力在天黑中被我军打得七零八落慌乱而逃,
直到天亮,新三军军长成了光杆司令。
第九兵团指挥系统崩溃后,
廖耀湘整个兵团十万大军被东野打得分崩离析。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
林彪率领的东野各纵队早已纷纷穿插堵截到位 ,
双方混战在了一起,
此时的战场早已分不清前方还是后方,
各纵队的建制也乱作了一团,
就连林彪此时也找不到自己的各纵队,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林彪采取了“以乱治乱,乱而取之”的战术,
并下令“各部队暂时不要休息和睡觉,
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
这招还果然见效,在解放军以连为单位的逐个击破打击下,
敌军很快就四处溃散逃命,直到28日早晨,
廖耀湘兵团仅少数残敌逃往沈阳外,
近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廖耀湘也就此被俘。
在这场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中,
林彪以乱制乱、乱中取胜的战术思想,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美械武装到牙齿的廖兵团,
败给“迷路伙夫+菜刀民兵”的荒诞组合,
历史撕开一道辛辣的缝隙:
最精妙的战术,有时竟是彻底抛弃战术。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咱们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