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后,两党为适应大规模作战,都组建了比兵团更高一级的编制。我方是“野战军”,国民党那边是“剿总”。
我方有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国民党也有华中、徐州、华北、东北四大“剿总”。
但形式上的类似,并不代表本质上的相同,我方各野战军都上下一心,甚至可以为了全局牺牲自己。
国民党那边却是以自保为先,“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情况特别常见,即便再有能力的人也难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比如其一位“剿总”副司令有很强的能力,但硬是被自己人用废了。
一、互相掣肘的“剿总”
国民党组建“剿总”的本意,是为了统一指挥战略区的所有部队,这样才能跟解放军掰掰手腕。但在人员安排上,国民政府完全是往反方向使劲。
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恩怨从北伐开始就一直延续,面和心不和。老蒋既想让白崇禧挡住解放军,又害怕他做大,因此给了白崇禧职务的同时,还在华中“剿总”内掺了不少沙子。
其下辖的三个兵团里,只有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是桂系部队,其他的12兵团(司令官黄维)、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都是中央军。
这样白崇禧即便想做些什么,也得不到配合,空有一个“剿总”头衔,实际能指挥的还是自家那个兵团。眼看遭如此防备,淮海战事胶着时,白崇禧也不愿相助,就各人顾各人。
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属于地方实权派,最关注的始终是自身利益。本来蒋介石也不想给他那么大权力,奈何傅作义太能打,硬是通过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等获得了权力。
同样的,老蒋对傅作义也是既用又防,身边安插了李文兵团、候镜如兵团、石觉兵团,傅作义指挥得动的只有一个孙兰峰兵团及35军、104军等部。中央军的势力更大。
你防备别人,别人自然也不可能替你卖命,辽沈战役期间,蒋介石多次命傅作义出关增援,但得到的都是推诿。虽然候镜如被调了过去,傅作义的基本盘丝毫未动。
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早年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但抗战时期因对共友好而被撤职,东北局势已恶劣到无法挽回才让他过来,卫立煌怎么可能一条心。
由于东北地区抗战时期曾经被日寇侵占,没有发展出大的地方势力,武装就以中央军为主。可即便如此,互相之间也不是全心全意协同。
卫立煌一直就不想打,即便中央军嫡系,后来锦州打得火热,廖耀湘不照样在彰武倒卖物资。这样没有拧成一股绳的队伍,自然难以取得胜利。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倒是听话,但他指挥作战不行,且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大局观。让黄百韬等44军(该部在为刘峙做生意)、多次拒绝调部队离开徐州附近等等,都让国民党的局面变得恶化。
下面各个兵团也是互有龌龊,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李延年、刘汝明等人没有哪个会为别人拼命。黄百韬倒是有可能拼命,但最早被围的是他。
这么看来,四大“剿总”内耗都十分严重,跟我党完全没办法比。我党一开始就明确抢占东北,有了这块工业基地后,再反哺其他根据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大根据地都愿意将精锐抽过去。
后来刘邓为将战火引向国统区,不惜孤军深入,即便自身伤亡重大也没有怨言。后来执行艰难任务时,邓公也说:就是中原野战军全部拼光了,其他部队也一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境界不一样,结局冥冥中已经注定。
二、被自己人折腾的国军名将
国军当中并非没有名将,只是被自己人折腾得就够呛,比如杜聿明。他被派往东北之初,战绩很好看。
这里面固然有当时国军武器装备先进、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缘故,但杜聿明能力强也是不争的事实。他对建设也很有心得,稍稳定后就力主创办中正大学,抓紧培养人才。
但蒋介石对他也不是完全信任,毕竟在国民党在东北那么多精锐,全听一个人的会造成很大风险。所以1946年初杜聿明因肾病在北平住院时,老蒋立即让范汉杰去东北,一度传出过要取代杜聿明的消息。
后来老蒋又让戴笠去医院看望杜聿明,这背后的用意让杜聿明直冒冷汗,还没完全康复就又继续回前线指挥。
到了1947年,东北战局已逐渐出现翻转,这让杜聿明倍感压力。这种时候,蒋介石应该相信他、给予更大的支持。
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双方打了这么久,彼此的战术都已经熟悉,只要后方给到足够多的支援。杜聿明还能调整策略、整军再战。
但蒋介石却选择把陈诚调了过去,这个“小委员长”打仗不行,抓部队却是一把好手。到任后想方设法扩充“土木系”,结果搞得离心离德,局面彻底无法收拾。
离开了东北的杜聿明后被送到徐州“剿总”担任副司令,他在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时敏锐察觉出是个决战的好时机。
杜聿明很快制定出《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主要目的就是趁中野、华野东西分离之际,让华中“剿总“牵制中野,徐州”剿总“则集结机动力量在济南与华野进行决战。
当时徐州一带国军的机动力量足够多,可以对华野形成兵力优势。这个作战方案得到蒋介石的批准,奈何刘峙只想保着一亩三分地,部队调动极其缓慢,等集结完毕,济南已被拿下。
济南一丢,杜聿明的计划失了先机,不过他认为仍可以趁着华野立足未稳进行突袭。
正在他准备带着第2、13、16兵团动身时,锦州战役打响了。蒋介石瞬间被东北局势吸引,连忙让杜聿明去“救火”。至于眼下相对安全的华东,就交给“剿总”司令刘峙。
杜聿明飞往东北前特意跟刘峙强调,一定要继续发起进攻。但他人一走,刘峙就暂停了计划。杜聿明得知消息后气得破口大骂,但也无可奈何。
抵达东北后,杜聿明希望卫立煌能全力救援锦州,劝不动;锦州易手后,杜聿明让廖耀湘兵团立即撤往营口,也劝不动。那他能做什么呢?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杜聿明也飞回徐州继续“救火”。此时黄百韬兵团已经危险,中原野战军也做出了往东进军的势态,各个方面都在求援,各个兵团司令都说遭遇了解放军主力。
刘峙原先被这些消息搞得焦头烂额,见杜聿明回来,立马把权力移交就躲到了蚌埠。而杜聿明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判断解放军主要目标是黄百韬兵团,其他方向不过是佯攻。
为了不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杜聿明认为应集中兵力解决掉中野,这样就可以掰掉一个钳子。
从济南战役开始,杜聿明的目标就很清晰,一定要避免中野、华野合力。眼下如果集结部队去给黄百韬兵团解围,那中野势必也会跟过来,按照国军当下的情况,很难取得胜利。
但如果攻击中野,就等于是把问题抛给了华野,华野来救,黄百韬兵团可以伺机突围;华野不救,国军也可以把中野击退,此举是让国军争取到主动权。
随即杜聿明就依次下令,让黄百韬兵团坚持10天左右,同时又让李弥13兵团来防守徐州,另,第2兵团、16兵团及华中赶过来的12兵团共同进攻中野。
如果真的实施,不说能打赢,至少能多坚持一段时间。但是,该命令被蒋介石否决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黄百韬兵团坚持不了10天。所以在老蒋看来,杜聿明就是让黄百韬兵团做弃子。
一下丢掉一个精锐兵团,老蒋舍不得。他想的是要先把这个兵团拉出来,然后再打败华野、中野。既要又要的想法很不实际,最后就是全部丢了。
等黄百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被围后,杜聿明意识到徐州也不安全了,他向蒋介石建议应保留住邱、李、孙三个兵团,先撤往阜阳周遭等待时机。
蒋介石很犹豫,他先前舍不得黄百韬兵团,眼下更精锐的黄维兵团自然更舍不得。杜聿明急得不行,再次谏言,要打就坚决打,要撤就迅速撤,不然徐州这三个兵团也保不住。
老蒋当时是同意了,可就在大部队迅速转移时,老蒋又返回了,一纸空投成了杜聿明的功德林“录取通知书”。
纵观杜聿明,并不缺少正确意见,但都没能执行下去,完全是被自己人搞废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有能力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