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创造的神迹,铁原阻击战,战术运用到底有多震撼?

慧子看天下 2025-03-22 08:36:55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战场上,

中国志愿军第63军的战士们,

正在铁原战场用血肉之躯对抗美军倾泻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这场持续13天的阻击战,

被美军称为“地狱般的绞肉机”!

究竟这场铁原阻击战有多惨烈,

志愿军63军又是如何在绝境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一战封神的?

大家好,对本期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帮忙+个关注点个赞,

让我们一起去解码:

轻步兵是如何逆袭钢铁洪流,创造不朽传奇?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最为关键的一战,

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来形容都不为过。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入尾声。

志愿军因补给线断裂被迫后撤,

美军总司令李奇微抓住战机,

发动“磁性战术”,以机械化部队疯狂追击

其核心目标直指铁原。

为什么李奇微要把铁原作为本次追击的目标地呢?

铁原位于朝鲜半岛中部,

是南北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南通首尔、北达平壤,

既是物资集散中心,也是军事调动的必经之路。

这就不难理解了,谁若控制了铁原就意味着谁占据了主动权。

如若一旦补给线被切断,不仅直接威胁韩国政治中心首尔的安全,

而且志愿军的主力将陷入无法补给的瘫痪状态。

因此,铁原成为了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李奇微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把我军主力引诱至铁原以南区域,

利用机械化部队快速穿插的优势,对我军形成包围圈,

从而达到一举歼灭的目的。

因此,铁原成为了决定本次抗美援朝战争战局走向的关键点,

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志愿军最高指挥官彭老总深知此地的重要性,

于是,派出志愿军第63军担任本次守原任务,阻击敌人。

63军军长傅崇碧临危受命,

面对美军机械化部队以及多于志愿军4倍以上的兵力 ,

他丝毫没有退缩与畏惧,站在作战地图前反复推演与谋划着。

当时63军刚经历一场恶仗还未得到充分的休整,

如今又要冲锋陷阵,可用兵力不足1.8万人,

面对美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与钢铁洪流,

傅崇碧认为志愿军若传统防御必成美军火力下绞肉机下的亡魂。

为此,这位年仅35岁的将领做出了颠覆性的战术决策,

下面咱们展开来细说。

志愿军创造的神迹,铁原阻击战,

战术运用到底有多震撼?

志愿军的轻步兵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美联军的机械化硬碰硬,

于是 ,傅军长首先想使用弹性防御,

即:以空间换时间的艺术。

傅崇碧创造性地将防御纵深拉长至20公里,

构建"三道弹性防线",每道防线仅配置少量兵力,

通过逐层抵抗延缓美军推进速度,

然后再由预备队机动补位,破坏敌军进攻节奏。

其二就是:将地形与战术相结合,利用铁原狭窄的山地,

将美军装甲切割孤立,迫使其在狭窄区域展开,

最大限度削弱火力密度优势。

与此同时再配合弹性收缩防御,

时撤时攻诱使美军深入复杂地形后围而歼之。

咱们再回到李奇微的“磁性战术”,

他所谓的“磁性战术”就是:

通过机械化部队系统性消耗延缓志愿军攻势,

“以退为进”为核心,充分发挥机械化快速运动的优势,

拉长志愿军补给线至极限,然后精确利用志愿军后勤短板,

在预设7天这个周期对我军发起反攻。

为了反制李奇微的“磁性战术,

即“每日后撤25公里”的消耗策略,

63军以短距拉锯战取代传统固守,

使美军无法精准计算志愿军补给周期,

其预设的“七日围歼窗口”被彻底打乱。

面对美军的饱和轰炸,

63军189师师长蔡长元提出“化整为零”战术,

将全师拆分为200多个战斗小组,分散驻守山头、公路隘口,

如此一来,美军不得不一个一个花时间拔除,

极大延缓了推进速度。

本身这是一场实力与兵力都极不对等的较量,

志愿军采取夜晚突袭美军营地,

188师563团8连连长郭恩志使用”三朵花“战术,

用迫击炮将敌人驱赶至中心区域后集中歼灭,

以16人伤亡换取歼敌800人的惊人战损比。

铁原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志愿军的鲜血

563团1连2排8名战士弹尽粮绝后,

面对涌上阵地的敌军,他们选择了集体跳崖。

为了守住阵地,军长傅崇碧多次亲临前线指挥,

甚至连警卫班都投入到了战斗中。

战斗整整持续了14天,

63军以2.2万伤亡的代价毙伤敌军1.5万人,

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建立38线防线。

铁原阻击战颠覆了传统战争逻辑,改变了地面战争的规则。

战后,彭老总亲临战场满含热泪直言:

第63军是伟大的!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