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不止一次地在夜里问自己:结婚只是为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吗?
尤其当婚礼只是一场匆忙的聚餐,而我的丈夫是那个我并没有太多感觉的人。
我猜,很多人都和我有着同样的疑问:婚姻到底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现实的妥协?
不情愿的婚姻那是1986年,我二十八岁,街坊邻居纷纷议论着我未婚的“高龄”。
父母更是担忧,“小赵、小李都嫁了,你怎么还不着急呢?”他们喋喋不休,我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
其实,那时相亲对象张建军就坐在我对面,一个电厂的技术员,三十岁,戴着黑框眼镜,说话不疾不徐。
虽然家人对他赞不绝口,但我心里却有些无奈,只觉得这是个注定要被安排的命运。
新婚生活的摩擦尽管最后我们领了证,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
我和张建军没什么交流,总觉得自己心里有道坎迈不过去。
每次看到他在沙发上沉默地看书,我就愧疚,却又不知道如何面对。
有一天,同事的关心让我意识到,是我自己把他拒之门外。
婚后半年,我依旧没能真正地接纳张建军。
直到一次医院组织的下乡义诊,我对他的印象开始改变。
那是个遥远的小村庄,原本的计划被大雨打乱,停电后,村民们只好点着手电筒看病。
而张建军居然冒雨找到了我,他带着工具,修好了电路。
当灯再次亮起,村委会响起了欢呼,我看着他忙碌的背影,第一次觉得他不再那么陌生。
回去的路上,我们摔进了路边的水沟。
我只是擦破点皮,但他扭伤了脚踝,还安慰我“没事”。
那一刻,我心里某处似乎被触动了。
看到他手上被火灼伤留下的疤痕,以及他对村民的帮助,我意识到,这个男人有自己温柔而坚定的地方。
生活中的选择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接纳他。
一次他生病,我照顾他时,发现了藏在抽屉里的信纸。
那些信,他写给我的话从未寄出。
这才明白,他一直在默默地等着我,让我心中涌起暖意。
生活慢慢有了变化,我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的工作,也开始与他一同规划我们的未来。
张建军心思细腻,又心怀大爱。
即便后来下岗潮来袭,他也开办了培训班,帮助失业的工友们找到新的出路,而我在一旁尽力去协助。
爱是岁月的沉淀婚后的日子,不再是最初的冷淡无趣,而是一种共同成长的甜蜜。
我们的女儿张雨晴出生在一个春日,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岁月虽有波澜,却也在无声中凝聚了沉沉的爱意。
我坐在窗前,静静望着梧桐树下的落叶,回忆起这些年的种种情景。
从最初的抗拒到现在的幸福,是时间教会了我,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已被彼此潜移默化。
婚姻,两个人的一种陪伴,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却在日常中醇厚。
这份爱,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复一日的磨合和包容。
正如张建军说的,“好人值得等”,他等到了,而我,也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随着岁月流逝,爱情褪去了华丽,却在平淡中积蓄了更深刻的力量。
我的婚姻故事,不完美,却真实,就像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