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人数由8万减至3万,局势严峻。博古、李德仍坚持红军应向防守薄弱的湘西突围,与红二、六军团会师。此方向虽理想,但毛主席认为绝不可能实现。
毛主席每到一地,即派人搜集敌报。他强调敌报中藏情报。红军占通道县后,警卫员送上敌报。毛主席发现敌在湘西重兵布防,正候红军。此方向与李德博古计划一致。
红军若向湘西突围,后果不堪设想,甚于湘江之败。面对此危局,毛主席深感责任重大,因中央红军乃其所创,情感深厚。于是,在通道会议上,他毅然力排众议,决断转兵贵州。
通道会议高潮时,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力挺毛主席。毛分析局势:湘西敌人已设伏。他强调,红军若再赴湘西,败局将惨于湘江之战。
毛主席提议转兵贵州,因敌防薄弱可出奇制胜。黔军战斗力弱且内部分裂,对红军有利。结论:转兵贵州能暂脱敌围,攻其不备。
会议上,博古等人反对毛主席的正确意见,关键时刻王稼祥坚决支持,促使红军决定转兵贵州,即“通道转兵”。此决定影响历史进程,王稼祥在会议中顶住压力支持毛主席,功不可没。
王稼祥在通道及黎平会议上,坚定支持毛主席关于红军转兵贵州的决策,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遵义会议高潮时,王稼祥力挺毛主席指挥红军,主张其重返领导岗位。长征初,毛主席未被纳入转移名单,经王稼祥和周总理等努力,博古等才同意其同行。
遵义会议是我党我军重要转折,会后毛主席重返领导层,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北渡金沙江脱困。此役成其军事生涯精华,此后他英明指挥,屡创奇迹。
伟人接见外宾时称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全力支持他。王稼祥后主动让出领导岗位,成为宣传理论奠基者。建国后,他任外交部副部长兼首任驻苏大使,成为重要外交家。
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中投下关键一票,支持毛主席指挥红军,这一历史性抉择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