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青海省投)发布公告,称集团及旗下16家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阶段。
一石激起千层浪,曾经风光无限的青海省明星国企,成为了全国第一家宣告破产的省级融资平台。更是让人感叹和唏嘘不已,国企信仰彻底覆灭在了2020。
关于青海省投的东西,道人已经写过多篇文章。无论如何,青海省头走向破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但这样的一幕终究还是发生了,留下的是血和泪的教训与启示。
而面对这样一家企业的破产,来自邻近省份的四川的国企负责人,做出了自己的反思和思考。来自记者的报道,四川省属重点国企创投集团(以下简称“川投”)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体斌针对青海省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刻而又极富洞察力。
一.青海省投带来的感受不只是触动,而是触及灵魂。
据刘体斌讲,当他看到青海省投新闻的时候,内心是拔凉拔凉的。按照他本人的原话,彼时虽已入伏,但心底却涌上阵阵寒意。一方面为青海省投扼腕叹息,另一方面忍不住推己及人,居安思危。
在很多方面,青海省投与川投都极为相似。说是兄弟企业一点都不过分。从地域上来看,同处西部省份;从地位上来看,同属省属重点国企;出身相同,体量相仿,有太多太多的同类项。对于外行和媒体界而言,青海省投最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对于川投而言,此次青海省投事件却无疑是触及灵魂的事件。
要知道,青海省投总资产达750亿元,作为背靠青海省国资委,属于省财政支柱企业之一,高挂着“省属重点国企”的金字招牌的明星企业,有近15000名员工。如今,随着它的倒下,使得“大而不倒”这个从经济学概念里生长出来的神话再次破灭,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二.青海省投因何而败?成功的企业千姿百态,有各种各样成功的原因,但是失败的企业,几乎是如出一辙,那就是资金链断,企业没钱了。
其实青海省投危机的端倪,早在2019年就经得到了曝光。除了盐湖股份就因439万元欠款,被债权人告上法庭,不得不申请破产重整以外,青海省投40亿的非标融资,还有海外债的延期,都是征兆。
青海省投的倒下的背景,正是源于其多年来的来的激进举债,有息债务规模较大,而且资金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属于典型的募短投长,因此导致流动性危机。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青海省债务高达600亿,其中短期负债就有400亿,青海省头根本无力偿还。后又因违约发生的诉讼较多,子公司股权基本被司法冻结,无奈之下只能走上破产重整的道路。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海省将出现如此重大的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且同样都发人深省。
内因和外因1.混改的失败,在2013年年之后,青海省投引入西部矿业。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西部矿业参与混改时多用股权、资产、债权,鲜有现金注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不仅远未达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混改初衷,反而将青海省一头一步步推向债务的深渊
2.主业利润薄弱。作为以电解铝与铝材业务为主营的青海省投,2019上半年毛利率仅为0.85%,如此低下的毛利润使得其造血功能薄弱。此外青海省投开源节没有做好,一直无法产生良好的经营效益。
3.激进扩张导致的负债高企。青海省投陆续投资了许多资金量大、周期长的项目。但大部分资金靠的是银行融资、信托非标和租赁,存在着严重的“短债长投”行为,债务偿付压力不断加剧,流动性风险凸显。
外因: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本身承接省内亏损较为严重及盈利能力较差企业等包袱较多,区域支撑较为薄弱等外部因素。但是内部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
四.青海省投沉甸甸的教训青海省投的倒闭,对于员工、股东、投资者、国企形象甚至是青海省政府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信贷市场有一条坚信不疑的“国企信仰”,“有政府背书,地方有中央背书”。
然而随着青海省投、ZXGA,FZ集团的危机,最终使得这一信仰从摇摇欲坠到沉底破裂,而这套隐喻着“零风险”的“体制内投资背书理论”也瞬间破产和土崩瓦解。
回归常识、回归本质研究失败比学习成功更重要,人们从失败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从成功经验中学到的更多。研究失败,首先不能忽略常识。青海省投走向破产重整,社会各界在震惊之余的捅死也发现可一个被忽略的常识:国企的“金字招牌”不等于市场上永不破产的“免死金牌”。
借钱到期是要还的,企业不赚钱是要倒的。
川投内部会议上多次强调树立危机意识。“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可能有些人已经听麻木了。作为性质相似、体量相仿的兄弟企业,如今青海省投倒下了,“狼”真的来了。相信很多川投人这次有了唇亡齿寒的震动:
川投虽然是政府投融资平台,但本质上首先是一家国有企业,其使命就是做大做强。而企业的本质就是要求效益,效益不好就只有破产关门!”谈―这个回归常识、回归本质、重新定位的过程,可能对有些川投人来讲非常痛苦。
一个人、一个企业要不断成长,注定要经历痛苦的磨砺。那些不能承受成长磨砺、不能与川投同步成长、不能为川投创造价值的企业人,将不得不退出川投的事业平台。
川投的问题川投的幸运在于传统利能力改不错,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即能源一家独大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比较薄弱此外近年来还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要素保障压力大、成本费用上涨、资金链紧张、项目投资受限、运营效率偏低等问题。
但值得警醒的是,川投因为不断“自我造血”式发展,负债率持续攀升,融资难度持续加大。目前川投集团累计带息负债同比增长45.8%,带息负债比73.6%。集团本部更是长期因净资产小于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出现了新增融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和业务拓展。
此外还存在“造血机能”不足: 和青海省有类似,青海省投新产业的利润贡献仍然薄弱。虽然近年来川投花大力气在集聚人才,积累资本、技术等方面,而且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新业务新增的现金流还远没有达到充裕地步。新兴产业是否可以持续跟上行业发展的脉络、是否能较快形成强大的赢利能力,现在都还不容乐观。
在部分投资上,川投也存在“大手大脚”的问题。有些钱并没有用到刀刃上等现象。各项成本“跑冒滴漏”,投资输“营养”,结果却“吸收不良”。具有造血干细胞的“肌肉”转化率不高,没有形成太多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些投资并购的项目净资产收益率较低,反而成为了拖累集团公司发展的“包袱”。
且四川与青海同属西部内陆省份,区域支撑能力目前还无法与沿海经济强省相比。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川投同样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
头顶着同一片“天”,脚踏着不同的“地”。
写在最后川投董事长的这段话,确实值得反复思考,非常精彩。
选择决定命运,格局决定结局。站在后天看今天、看明天,倒下的国有省级融资平台,它是第一个,但可能并不是最后一个。新时期的中国企业淘汰赛已经加速,那些低效率、不创造财富的国企平台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下一个倒下的,一定是盲目乐观、不正视问题者;一定是改革停滞、创新乏力者;一定是习惯安逸,浑浑噩噩者。
正所谓青投不暇自哀,川投哀之;对于川投而言如果“哀之而不鉴之”,亦将使后人复哀川投。
青海省投虽然走向破产,但是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持久的。
这个分析太过肤浅了,没有说到本质上:请好好的向真相继续努力
分析的深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