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文小说连载之六

守灵,也称为守夜,是活着的人对去世亲人的一种庄重纪念。尽管各地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关于守灵的解释也多种多样,但大体上都围绕着几个核心意义。
第一种说法是出于防止逝者出现“假死”的考虑。疾病的种类繁多,有些疾病在发病时可能导致短暂性休克,而并非真正的脑死亡。假死状态有时会在一两天内复苏,因此停尸守灵,是为了避免将假死之人误埋。
第二种说法则是为逝者的灵魂照亮回家的路。在民间信仰中,亲人虽逝,但灵魂仍在人间徘徊,去阴间之前会回到家中探望。亲人担心灵魂迷路,会在遗体旁点一盏灯,确保灯火不灭,让亡灵能够找到归途。
第三种说法则是防止遗体受到外界无端的破坏。夜晚若无人守夜,遗体可能会遭到流浪动物的毁坏。民间更有传言,人死后如果猫狗在尸体上跑动,会导致尸体“诈尸”。
守灵的来历或许广为人知,但守灵期间的禁忌却未必人人了解。以下这个故事,在我的道士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逝者是我隔壁村的一位将近90岁的老太,她有两个60多岁的儿子和四个外嫁的女儿。两个儿子家境都不宽裕,为赡养这位高龄老母,两家关系一直不和,甚至曾大打出手。老太去世后,道士进场,亲友帮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在大葬夜那晚,两兄弟又因谁出钱多谁出钱少的问题争执起来。
一开始,两兄弟只是在灵堂前互相怼几句,但随后争吵愈演愈烈,双方脸红脖子粗地吼叫起来,几乎要大打出手。按照农村习俗,白事不请自到,大半夜里,寨上的人和亲朋都赶来了。开始还有人劝解,但见两兄弟不听,便也懒得再劝。
这时,村里一个80多岁的老者实在看不下去,拄着拐杖来到兄弟俩中间,扬起拐杖,照着两人的后背各打了一拐杖。老者颤巍巍地对二人说:“为钱的事闹不愉快,是你们的家事,我本不想管。但你们的母亲尸骨未寒,你们竟为这些琐事在灵堂前吵架,太不懂事了!我今天就要替你们的父母教育你们!”
灵堂前,一个80多岁的老者教训两个60多岁的儿子,场面十分震撼。刚才还吵闹不断的灵堂瞬间安静下来,空气仿佛凝固,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就在这寂静中,空中突然炸开一声长叹——
“唉!!!”
声浪震得纸钱纷飞,长明灯火苗骤缩如豆。所有人仰头寻找声源,却只见蛛网密布的房梁。楼上空无一人,棺盖纹丝未动。
寨中老者手中的拐杖突然指向供桌——三柱线香齐齐拦腰而断。
兄弟俩的争吵戛然而止。
也许是突然顿悟,也许是受了旁人的劝说感召,总之,这两个在前两天还不见流一滴眼泪的老头子,此时却一反常态,让众人大惊:
只见六十岁的老大突然匍匐在地,额头撞击青砖的闷响惊飞檐下乌鸦;五十八岁的老二颤抖着摸向棺材,指尖触到母亲寿衣那刻,喉咙里迸出幼兽般的呜咽。
总之,在大葬夜的晚上,两个半大老头儿子,都哭得撕心裂肺,老泪纵横。
事后,村民们都说,两个儿子在母亲过世后仍在争吵,作为母亲,必定极度伤心,那一声叹息带着棺木的陈腐味——是老太用最后一口殃气,教会两个儿子怎么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