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自从获知中央将对吴法宪进行公开审判的消息,陈绥圻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每天清晨,她早早地起床,等待着广播里关于吴法宪审判的消息。那一刻,她的心情激动不已。当法庭最终宣布吴法宪被判有期徒刑17年时,她的眼泪流了下来,她振臂高呼着“共产党万岁”,这是她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
陈绥圻的生活经历着风风雨雨,她出生在上海一户困苦的商人家庭,父亲因为鸦片和赌博而早逝,留下了母亲和陈绥圻姐弟三人。1941年,陈绥圻还在教会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加入了共产党,毅然投身抗日救亡事业。
然而,她的身份暴露后,她和弟弟被紧急转移到了苏北新四军。这个决定让年老的母亲失去了两个孩子,她伤心欲绝,甚至因此失明。陈绥圻的弟弟则擅自返回上海,这个决定成为他一生的历史难题。
陈绥圻参加新四军后,她通过朋友结识了吴法宪。那时候有一句话在新四军中广泛传播:“老干部是‘可敬不可爱’”。但陈绥圻并没有被这些话所动摇,她与吴法宪相爱并结婚,坚守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陈绥圻随部队来到东北,不久她在齐齐哈尔生下了他们的长子陈新潮。而吴法宪则在打完辽沈战役后,因伤在天津留下,陈绥圻得知后毫不犹豫,独自一人爬上火车,克服了被敌机轰炸和特务逮捕的风险,前去寻找吴法宪。
但遗憾的是,由于无法渡过长江,她只好无奈地返回。这段经历成为了陈绥圻革命时期最危险的一次经历,也是她对丈夫的坚定执着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陈绥圻转业到民航总局工作。尽管她是高层领导的夫人,但她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每天上下班都挤公共汽车。甚至在最繁忙的工作时,她也会带着铺盖在办公室过夜。
然而,1968年,陈绥圻卷入了当时的政治风暴,尽管已经离开军队,但她又重新穿上军装,成为吴办主任。吴法宪对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大小小的事情,只准听,不准说。”或许正是这份规定,使得陈绥圻在林彪折戟蒙古后没有像吴法宪一样受到惩罚,只是被押送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在长达9年的改造时光中,陈绥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意义。每个月,农场会发给她50元生活费,她省吃俭用,攒下了一些钱,买了毛线,为丈夫和孩子们织了毛衣。这段经历让她更加珍惜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1981年,吴法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领导向黄克诚请示,允许吴法宪“保外就医”。黄克诚是双目失明的,但听取了报告后,他点头同意,并要求将陈绥圻也接到山东,以方便照顾吴法宪。这样,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吴法宪和陈绥圻再次团聚在一起。
吴法宪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平静而幸福的。除了感谢党的政策外,还有家人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刚刚出狱时,吴法宪必须到医院定期治疗,白天基本不下楼,以免引起好奇群众的围观。然而,每当他站在阳台上活动时,也会引来不少人的围观。久而久之,他学会了做饭、烧水、生火炉,成了家里一些家务的“专家”。他们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能过得去。
街坊邻居
街坊邻居对吴法宪都非常友善,亲切地称他为“吴大爷”或者“吴老头”。附近的副食店营业员每天都会提前为他留好菜,他去购物时,人们总是让他先买。有时,他买的东西有点多了,陌生人看出他的身份后也会热心地帮忙。
吴法宪虽然在解放前只读过几年私塾,但已经算得上是红军里的“知识分子”,他在行军路上也积极参与宣传工作。因此,晚年时他决心学习书法。他的大儿子转业后在艺术学院工作,为父亲购置了笔墨纸砚,并介绍了几位书画界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吴法宪的书法技艺有了明显的进步,甚至被人请来为墨宝题字,有人还把他的作品带到日本高价售卖。对此,吴法宪总是自嘲地说:“我的字并不好,只是我有‘名’,‘臭名’远扬啊!”
然而,2000年,吴法宪因病住进了医院,直到2004年离世。在这四年的住院时间里,陈绥圻几乎每天都前去照料吴法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坦然地表示,她现在的目标就是安安心心做好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曾经有人问陈绥圻,为什么在吴法宪得势的时候对他如此好,如今他落魄了,她仍然如此善待他?陈绥圻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他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情,我也不能对不起他。”
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一个女人坚守在丈夫身边,无论是风雨飘摇的革命岁月,还是平凡而幸福的晚年生活。陈绥圻的坚韧和爱是这个故事的灵魂,她的忠诚和执着是对共产党精神的最好诠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真爱和家庭的温暖都能战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