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姑18岁时与14岁的毛泽东结婚,建国后毛泽东还曾亲自为她破例

持酒劝斜阳 2023-09-11 14:27:06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的一个冬日,陕北高原上的小土屋里,年轻的毛泽东对着美国记者回忆起了他14岁时被包办婚姻的往事。

一个白发苍苍的父亲,一个面无表情的少女,一段因时代悲剧而破裂的姻缘。这就是毛泽东与他的发妻罗一姑的婚姻故事。

1907年,不到14岁的毛泽东就被父亲毛贻昌安排与比他大4岁的罗一姑订婚。婚礼之日,穿着嫁衣的罗一姑却毫无喜悦之情。两个不到20岁的少男少女,被迫踏入门第,接受被封建压迫的生活。

这段婚姻充满了情感、历史和社会观念的元素,然而建国后,毛主席还为这位早逝多年的妻子破例!

一、封建压迫的包办婚姻

1893年农历三月初八,一个名叫“石三伢子”的婴儿降生在湖南韶山农家,而这正是日后成就一番事业的毛泽东。

5岁时,毛泽东便被送进本地的王先生私塾读书识字。王先生是个老实巴交的乡绅,他熟读四书五经,却对新思想难以接受。

毛泽东聪明过人,思想开明,每每与老师辩论不休,引得先生暴跳如雷。10岁那年,其更是忍受不了先生的迂腐,丢下书本回家,向父母宣布再也不去上学了。

父母听说儿子退学的举动,着实吃了一惊。母亲文氏心疼地劝说,父亲毛顺生则大发雷霆,一番臭骂后。对方决定给儿子娶个媳妇,好生管教他。

正巧,和毛家沾亲带故的罗家的小女儿罗一秀,长得漂亮又正好在适嫁年纪。虽然她比毛泽东大几岁,但是按照当时的说法,她可是“女大三抱金砖”的姑娘。

而且从辈分上来讲,毛泽东与罗一姑之间是表姐弟关系,在当时这种沾亲带故的婚姻在当时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婚事。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在这乡下地方,女孩子要么嫁人,要么就一辈子被圈养家中,可罗一秀不同,她识字不多,却也比一般女子见多识广。

她的父亲曾受过良好教育,她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些知识。虽说在外人眼里,罗毛两家祖上有亲,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但两位新人对这个婚事却都不满意,可还是个孩童的他们怎么拗得过家中长辈。

于是1907年,18岁的罗一姑在包办婚姻嫁给了14岁的毛泽东,成为了他第一任妻子。

按照当时的婚俗,新郎官还要向新娘家赠送聘金、礼品等,以示诚意。毛家也不例外,在完婚前夕,其父亲特意派人带着布匹、鸡鸭、米粮等嫁妆前往罗家,由罗家父母检点接收。

完婚当日,还要请毛家的长辈前往罗家张灯结彩,迎接新娘上轿洞房。

嫁到毛家后,罗一姑对公婆孝顺,对丈夫尊重,打理家务能干,深得公婆的喜爱。婆婆欣慰地说,这世上哪里找得到这样贤惠的好媳妇!

但由于毫无感情,再加上年龄的问题,两人只是名义上结为夫妻,实际上未曾同房。后来毛泽东还特意派人在院内给罗一姑搭建单独的厢房居住。

他尊重地称呼罗一姑为“姐姐”,对她事事关怀,虽对婚事本身不满,但对这个名义上的妻子却充满怜悯之情。

而在当时,少年心里已经存了远大抱负。他渴望前往湘乡的新式学校接受教育,渴望成就一番伟业。

经过母亲文七妹和邻居老师的劝说,毛顺生才勉强同意儿子外出求学。后来,毛泽东离家求学后每年只在寒暑假短暂回家。

在他离家的之时,不幸的事发生了。1910年,罗一姑染上颇难医治的细菌性疾病,终究未逃过疾病夺去生命的命运。

而罗一姑的离世,让毛泽东对中国妇女的命运有了更深沉的感悟和同情,也让他下定决心要为改变这一切而奋斗。

他还说,“罗一秀,是个很好的女孩。她为人正直,端庄贤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姐姐。”

罗一姑去世后,毛泽东便主动承担起赡养其父母的责任。每逢岁时,他都会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抽出一部分汇给老乡,以资助罗家老人的生活。罗家人对毛泽东视如己出,将他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

罗一姑的遭遇也对其弟弟罗石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名义上的“姐夫”的感召下,罗石泉投身革命。后来因为身份的暴露,其不幸被国民党当局关押,消息传到毛泽东耳中。毛泽东立即派人带着银票和大米前往罗家,帮助对方度过了难关。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在外逃亡的罗合楼和罗石泉才回到韶山老家。但是,长时间的颠簸流离使年近古稀的罗合楼身体受不住,回家没多久即去世,享年72岁,而此时的罗家也就只剩下罗一秀的弟弟罗石泉。

也正是如此,毛泽东一直觉得十分亏欠对方,也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主席的他主动破了一次例......

二、一段婚姻,为罗家破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自己心中暗暗发誓:绝不安排自己的亲戚在北京工作。

然而事实上依旧有很多老家亲戚写信给毛主席,诉说自己的生活困苦,请求他看在亲戚的份上,给他们在北京找份能够养家的工作。

但是毛泽东深知,如果答应一个亲戚的请求,明天后天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来找他谋取好处。但是唯一破例是却是罗一秀的二弟罗石泉。

1950年,毛泽东吩咐儿子毛岸英回乡看望罗石泉,详细了解他目前的生活情况和需要什么帮助。

甚至对他说:“岸英,你回韶山后,去看看罗石泉舅舅,告诉他可以来北京工作。”

在这之后,毛岸英亲自来到罗家,此时的罗石泉已年过花甲,身体欠佳,靠自己种地勉强维持生计,而他儿女又都还在求学阶段,家境拮据。

毛岸英将身上仅有的钱都送给了罗石泉,并提出可以带一个罗石泉的儿子回北京工作以改善生活。但遭到对方的婉言谢绝,他表示儿子还需在乡下务农,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回到北京后,毛岸英将情况禀报父亲。毛泽东对罗石泉的清高之举深感敬佩,决定破例从自己的稿酬中拨出钱汇给罗石泉度过难关。罗石泉十分感激,立即回函请求探望主席。

虽然考虑到了北京路途遥远,接待麻烦,但再三思考下,主席还是破例同意了罗石泉的要求。

罗石泉进京时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待,留京数日参观游览,这成为他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唯一的遗憾,就是他未能再见到那位在朝鲜牺牲的慷慨解囊的侄子毛岸英。

1953年,罗石泉在家乡安详离世。尽管与罗一姑的姻缘仅维持3年,但半个世纪后,毛泽东仍未曾忘记这段姻事。他始终在自己的方式里关心照顾罗家人,这也展现出了他伟人的品质。

这段跨越时空的深情厚谊,成为毛泽东与第一任妻子罗一姑婚姻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三、笔者认为

关于毛泽东与罗一秀,历史还留有太多疑问。咱们身为后人也不应轻易下定论,而应秉持开放、求实的精神,在更多历史事实面前保持谦卑。

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毛主席让人民彻底摆脱封建桎梏,站了起来。

而关于罗家人的人际关系处理,也显现出其高尚仁义的人格魅力!如今虽然主席已经去世多年,但人民永远会怀念着他!

6 阅读:1028

持酒劝斜阳

简介:愿不愿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