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2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表示,俄乌谈判可能进展顺利。而此前一天,他刚对俄罗斯表达“失望”,要求其“拿出行动”尽快达成协议。俄乌冲突已持续多年,这场冲突带来的影响波及全球,在这期间各方的态度和行动也都备受关注。而从这场冲突以及相关的国际动态中,能看出中国早在三年前做出的选择极具前瞻性,相比之下,如今特朗普似乎才察觉到一些关键问题。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资料图)
俄乌冲突的现状,双方依旧处于胶着状态。尽管有谈判的迹象,但距离真正实现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2日在土耳其举行的安塔利亚外交论坛上表示,特朗普比任何其他西方领导人都更了解俄乌冲突,称特朗普是西方领导人中第一个,且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多次坚定表示将乌克兰纳入北约是一个巨大错误的人,而这正是冲突根源之一。可见,对于俄乌冲突的本质,不同的领导人有着不同的认知。
自冲突爆发的第二天起,中方就希望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中方提出“四个应该”,即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应得到重视,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都应得到支持,为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提供了最权威阐释。中国不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更不是当事方,但一直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并同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发起“和平之友”小组,努力推动和平解决冲突。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资料图)
反观美国,特朗普上台后,试图在俄乌之间扮演和平缔造者的角色,多次表示希望尽快结束冲突。然而,从实际行动来看,美国的一些做法却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比如,美国一方面与俄罗斯进行接触,另一方面又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等支持,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得冲突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从更广泛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层面来看,中国三年前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优势愈发明显。就拿中美贸易关系来说,特朗普此前推行的关税政策,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与巨额债务危机。但他没有料到,中国迅速且坚决地进行了反击,中国明确表示已经接受了中美贸易市场客观上接近“脱钩”的现实,准备打持久战。这让特朗普意识到,美国的制造业早已空心化,无法生产自身所需的各种商品,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此前奥巴马、拜登都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却均未成功,特朗普同样无法做到,只能寄希望于“对等关税”战略,可这一战略最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全球产业链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三年前,中国就开始注重产业链的多元化和自主可控发展,积极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例如,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众多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投资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而美国却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损害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使得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特朗普(资料图)
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两国对当今世界相同或相似的基本认知以及双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摒弃了冷战式的同盟思维。而美国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其霸权地位,在俄乌冲突中不断拱火浇油,在国际事务中频繁干涉他国内政,这使得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如今,特朗普或许才发现,在俄乌冲突以及与中国的一系列博弈中,中国早在三年前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而美国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其对外政策,依旧执着于霸权思维和单边主义,恐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中会面临更多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