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官是怎样一步步招人恨的。

金陵小赵聊历史 2024-03-27 02:51:41

宋仁宗在位时,出了一名官员,包拯。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连续弹劾了两名朝廷大臣,得到仁宗的欣赏。让他接替被弹劾的官员职位,因体恤民情而名扬天下。

包拯在开封府老百姓眼中,就是完人,神的化身。全身耀眼的光环。

这种观点演化为一种信仰,最后形成中国历史上一种文化。包拯,海瑞,施仕纶等等。都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包拯的态度,仅限于赞赏其节操。但对他是不信任的。“或有不思,思虑不熟,处之乖当”。是当时士大夫的看法。

举个例子,当朝枢密副使欧阳修立刻上书《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对包拯的道德自信感到担忧。对这种优越感进行批评。

最极端的是,“从舅犯法,希仁戮之”本来罪不当死,但包拯为了表示自己铁面无私,连舅舅都从严惩处,杀之以博直名。

目睹这一切,士大夫的群体意识就断裂了,之前还带着欣赏的目光 ,只是对其处理政务能力较为担心。最后,这种七上八下的担心发展成为渐生恨意,反感。巴不得离得越远越好。

拿明代的海瑞来说,先后休掉二任妻子,第三个妻子在家中暴亡,妾自杀。前前后后娶了九次。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因吃了仆人递来的饼,被他逼得绝食而死。

生活上性情苛刻就罢了,他一直主张用严刑,比如明太祖制定的“剥皮楦草”。他上书要求重新使用,引起朝野震动。

当海瑞去南京当应天巡抚时,南京的贪污者望风解印绶而去,拥有众多田产的权豪势官,敛迹屏息,至移他省避之。

万历后来知道后说,“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顺风,未为无补。”这也就暗示,海瑞虽然忠心耿耿,在道德风化上是榜样,但对国计民生,毫无作用。

最后,底层百姓和精英阶层对清官评价的差异产生强烈冲突。精英阶层认为,清官身上有太多的“刻”,既有用法上的严苛,也有对属下的苛责。具体表现为强硬,偏执,不近人情。如果达不到其要求,就会斥责为卑鄙无耻小人。

底层则希望清官抑制豪权欺压百姓。打击鱼肉乡里的泼皮无赖。惩戒贪赃枉法的官员。

民间不惜为他们立庙塑身,四季香火不断。但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底层被污辱,被损害。孤立无援。希望有人出来为他们作主。所以,清官打击越严厉,就越符合底层的朴素愿望。也越显得“爱民”。

当清官感到晴天霹雳的是精英阶层包括皇帝对他们的批评。这种批评对他们谨慎小心遵守的东西不以为然。

说到底,清官招到反感忌恨,原因在于,政务本身就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棋局。个人修为不能和政务处理混为一谈,作为只能在该妥协中产生。

所以啊,清官事迹对于底层人来说,只是画饼充饥的心理补偿,讨论清官和贪官的优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执法,清廉和贪腐寄托在个人修为上,就是一个悲剧。

一直很想写这样的题材,匆匆写完,请大家多提意见,觉得能看完,给些点赞支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