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说自己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这到底是什么概念?

蜀山史道 2024-10-22 11:25:4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诸葛亮临终前提到自己拥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这样的说法让人不禁好奇: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战乱频发的时代,桑树和田地是否只是简单的财产,还是承载着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未尽的遗愿?

这些数字背后,又有着诸葛亮怎样的人生哲学?是对未来的希望,还是对失败的无奈?

诸葛亮的家产有多少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为蜀汉呕心沥血。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他留下的八百棵桑树和十五顷薄田,折合下来大约相当于十五到二十户普通自耕农的家产。

这些资产的具体分布也很有意思:桑树主要种植在成都平原,由于水利发达,桑叶长势喜人,每年可产蚕茧数百斤;而那十五顷薄田则分散在各处,有的在城郊,有的在偏远山区,土质参差不齐。

诸葛家人丁不旺,家中成员都身居要职,根本无暇亲自耕种。这些土地和桑林只能租给佃农,采用当时流行的对半分成制度。

若按此计算,每年获得的地租收入仅相当于八到十户自耕农的收成。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收入还要支付管理开销,雇人看护桑林,维护灌溉设施,再加上各项赋税,实际所得更是微薄。

放眼整个蜀汉朝廷,即便是一些中级官员的家产,也往往超过诸葛丞相数倍。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在当时的权贵圈子里可谓凤毛麟角。

丞相也要倒贴

在古代官场,许多公务开支都需要官员自掏腰包。蜀汉时期的行政制度相对简陋,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报销机制。

诸葛亮作为丞相,不仅要负担自己的差旅费用,还经常要招待各地官员、犒赏军士、救济灾民。每次北伐,光是采购战马和军需物资,就要耗费巨资。

有时为了筹措军饷,他不得不变卖家产,甚至典当衣物。家中的租金收入杯水车薪,远不够支撑这些开销。

更讽刺的是,越是位高权重的官员,面临的人情往来就越多,送礼、宴请、帮扶下属等支出接踵而至。诸葛亮的工资收入,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这些政务活动中。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从魏晋直至明清,官员们"倒贴"办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诸葛亮的情况尤为极端,他几乎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治国理政中,堪称典型的"上班不赚钱,还要倒贴钱"的范例。

这种现象反映出古代官僚体制的一个普遍问题:在缺乏制度化保障的情况下,清官往往也是穷官。

各朝丞相差距有多大

纵观历史,其他朝代的丞相们可谓家财万贯。汉朝的匡衡,不仅有三十一万亩实封土地,还想方设法搞到四万亩耕地,直到被人举报。

他的田产遍布数州,光是管理这些产业的佃户就有上千户,每年光租金收入就足够养活数万人。豪奢程度令人咋舌。

到了明朝,与严嵩展开政治斗争的徐阶,退休后在江南一带的土地占有量至少达到六万亩,有些史料甚至记载可能高达十万乃至四五十万亩。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数字,实际拥有的财富可能更加惊人。徐阶在苏州的私家园林极尽奢华,光是园中的奇石名木就价值连城。

他的子孙们更是挥金如土,动辄赏赐家仆数百两白银。这些数字与诸葛亮的区区十五顷薄田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诸葛亮一生积累的全部家产,还不及这些土豪丞相一年的收入。

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体现在土地面积上,更反映在生活方式的差异上。其他朝代的丞相们往往豪宅成群,美女成群,珍馐美味享之不尽;而诸葛亮却始终保持着近乎苦行僧的生活作风。

诸葛亮的财富来源

史书记载,诸葛亮的这些家产,很可能源于刘备的赏赐。当初刘备攻下成都后确实大肆犒赏三军,许诺给予诸葛亮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的重赏。

按照当时的物价换算,仅这笔赏赐就足够购置数千亩上等良田。然而实际记载中诸葛亮的家产却远不及这个数字,这其中的差异令人深思。

有史学家通过详细考证推测,这可能与当时蜀汉的具体国情有关。蜀汉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库空虚,刘备可能只兑现了部分承诺。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获得了这些赏赐,诸葛亮也并未将其全部用于置办私产。相反,他将大部分财物用于救济百姓、修缮水利,甚至补贴军饷。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官场中极为罕见,因为大多数官员都会把赏赐视为"私产",用于改善个人生活。诸葛亮却始终把这些赏赐当作"公产"来使用,这种觉悟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清廉成风

蜀汉政权的清廉之风绝非偶然,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车骑将军邓芝在军中服役二十余载,屡建战功,但他的妻子却依然忍受饥寒之苦,家中仅有的几件细软早已典当一空。

有一次,部下送他一匹名贵锦缎,他不但严词拒绝,还写了一封长信痛斥送礼之风。董允父子两代为官,都以清廉著称。

董允临终之际,家中竟然断粮,不得不向邻居借米度日。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了大量民间疾苦的记录,却找不到一件值钱的物品。

姜维虽然位居大将,统帅重兵,但他的居所破旧不堪,屋顶漏雨也舍不得修补。

有一次下属劝他稍微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他却说:"吾受国家厚禄,岂可复耗民财?"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蜀汉官员们心怀理想、不计私利的精神品格。

正是这种上行下效的清廉之风,使得蜀汉即便在战争年代,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百姓们都心甘情愿地支持北伐,为实现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结语·】——》

回看历史,诸葛亮和蜀汉官员们他们没有豪宅良田,没有金银珠宝,留下的是一个个廉洁奉公的动人故事。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远比那些富可敌国的达官显贵更值得后人铭记。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富有,不在钱财,而在胸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三国志》

0 阅读:199

蜀山史道

简介: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