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私塾的说法,对于古代的教育形式来说,也不是这么的明确什么可以称作私塾。其实私塾中的塾字代表着古时候那种有着东西两侧门的堂屋,后面就演变为了民间教孩子读书的地方,大多时候其实我们又将非官方所设立的教育机构,以及到中国近代时,西学渐进,那种区别于新式的学堂的教育机构称为私塾。
《说文解字》里记载:“塾,门侧堂也。”以及《礼记·学记》里讲述的:“古之教者,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经馆
其实对于私塾这个词汇,我们大多数人是并不陌生的,在初中时,就有学过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里面就有特意描述过那样的场景,古板的教书先生以及扯着嗓子叫唤的学童,和为了惩罚不听话的孩子的戒尺,这个画面就是妥妥的私塾在大家心中留下的样子。但是其实对于古代人来说,这种定义也并不准确,还有很多形式上的私塾又不同于此。
私塾场地
一、按照施教程度来划分按照施教程度来划分的话,古代一般又把私塾分为两类,一类其受众都是儿童,主要是教育小孩子的,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学一样,但是又有所不同,古代的孩子在年龄上应该再小一些,主要就是教育孩子一些简单的为人之理,重在教育孩子识字和一些简单的知识,重在启蒙,这样的私塾称之为蒙馆;而另一类的主要受众是成年人,重在教他们知识和论语以及孝经,要求其能融会贯通,使其接受封建道德教育,能够在科举考试中有所用途,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其举业,这类私塾称之为经馆。
私塾
将这两个阶段都通过后,可以选择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也可以说是经馆的衍生类,只不过其教书内容比第二阶段的学习更为深奥些,这种特点在东汉时最明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官学数量有限,而且资格方面查的较严格,私学会更灵活,没那么严肃认真,但是结果都一样,学成后都可以入仕,只要有能力,完全不会妨碍前程。
族学
二、根据其设置情况来划分在古代,对于私塾的定义其实并没有清楚的界限,有时还可以根据其设置的情况来划分,在清末年间,还将其分为四中,其一是专门为民间的贫寒孤苦的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有的是地方善举,有的为个人捐助,就像是现在有能力的人卷的小学一样,称之为义塾;其二是为家族单独组织的,专门设在宗祠内,不允许外租弟子入内,完全靠着家族来支撑和举办,一般单独请一两个先生,给自己家族的孩子办教学,称之为族塾。
家塾
其三是由那种大户人家聘请的名家师儒来专门教导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对象不多,但奈于家里有钱,所以可以不让孩子出去求学,而是把先生请到家里来给孩子上课,这样的私塾称之为家塾,顾名思义,就是让先生到家里面来教书的意思。其四就是由先生自己在家里专门规划出一块地方开设的学堂,位置在先生自己家里,学生可以自行来报名,不分是穷苦家的孩子,还是大家族的孩子,不分等级,不辨姓氏,这样的私塾称之为自设馆。
自设馆
结语其实对于私塾的定义和范围来说,虽然并不是如何的清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能过分辨,只要满足私字,代表非官方,非国家,非朝廷专门设立举办的,塾代表一个房子,其实不论形式以及是否简陋,只要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就好,但是私又并不全权代表私立的意思,像是上文提及的族塾和义塾来说,都并不算私立私办的。
而且还有鲜明特征就是,教书的老师,和数量较少的学子,老师数量有限,所能顾及到的学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教授的内容也要根据先生的学识范围来定,可以不同的书本内容由不同的先生来授课。只要最后能够自己融会贯通,有所学成,其实和官方举办的教育机构出来的学子是有同等的机会去参加科举考试等的,而且这样通过私塾举办的学子可能也会更加懂得多乙烯,毕竟老师少,更容易顾及到所有学生。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
《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