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全国各地猪价集体上扬,让不少人想起往年“猪周期”的波动。山东地区猪价上涨两毛,达到7.4-7.8元/斤;河南也涨了相同幅度,价格在7.3-7.7元/斤之间。这波涨价,是短期现象,还是预示着新一轮猪价上涨的开始?
这波猪价上涨,原因错综复杂。首先,大型养猪企业,比如牧原、温氏等,带头抬高价格,并且控制了出栏量,市场供应自然减少。与此同时,很多养殖户也看准了五一节前的市场行情,纷纷压栏惜售,推高了价格。屠宰企业为了应对五一假期的大量需求,也提前开始备货,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然而,咱们得看到,尽管猪价上涨,但整体消费市场依然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4月份猪肉消费量同比增长有限。这跟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都有一定关系。此外,除了华中、西南等少数地区,大部分地区二次育肥(指将小猪再育肥后出售)的积极性并不高,这限制了猪价持续上涨的能力。

关键问题在于,这波涨价能持续多久?短期内,五一假期前的备货需求,加上养殖户惜售和大型企业控量,可能会继续推高猪价。但咱们不能忽略一些潜在风险。比如,前期压栏的大体重猪如果集中出栏,可能会造成阶段性抛售,导致价格下跌。再者,五一节对猪价的刺激通常是“节前涨、节中稳、节后跌”,如果节日期间的消费增长不如预期,猪价可能迅速回落。更重要的是,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养殖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猪价不能突破18元/公斤,养殖户的积极性自然会下降,补栏也会减少,这会限制猪价上涨的空间。
一位在河南从事养猪多年的老农张大爷说:“这几年,养猪不容易啊!饲料贵,猪价也波动大,赚的钱真没多少。”一位农业经济学专家李教授也表示:“目前猪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消费端疲软是长期性的问题,这会限制猪价持续上涨的空间。”
咱们可以看看其它国家的经验。很多发达国家通过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和有效的价格调控手段,来稳定猪肉价格,减少波动对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影响。我国近年来也加强了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减少价格的剧烈波动。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这次猪价上涨更像是短期行为,而非长期趋势的转变。养殖户应该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压栏,造成更大的损失。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不要因为短期价格波动而恐慌性抢购。政府也应该继续关注市场动态,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猪肉供应稳定。
未来猪肉价格的走势,还取决于消费市场的复苏速度、养殖成本的变化、以及二次育肥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才能对未来的猪价走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波猪价上涨最终是昙花一现,还是预示着新的“猪周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