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被撵,宝玉怀疑袭人了吗?

栖鸿看红楼 2025-03-20 09:27:32

怀疑过,但是很快就自己打消怀疑了。不是别的,他和她关系太深,怀疑她,就是对整个人生观世界观的颠覆,宝玉受不到这样的思想冲击。

从哪里看出来怀疑过?“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哪里还有孟浪该罚之处!”“只是晴雯也是和你一样,从小儿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虽然他生得比人强些,也没甚妨碍去处,就只是他的情性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

这话说得很严重,弄得袭人都“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要说宝玉不怀疑袭人,那是睁着眼说胡话。

从哪里看出来打消怀疑?袭人说“想我是要死了”,宝玉“忙握他的嘴,劝道:‘这是何苦!一个未清,你又这样起来。罢了,再别提这事,别弄的去了三个,又饶上一个。’”忌讳袭人说死说活,当然是他心里还有袭人。

这还不算。晴雯死后,宝玉去找黛玉,黛玉不在家;宝玉又去找宝钗,宝钗已经搬走了。宝玉触景伤情,“悲感一番”,然后自己开解:“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

在经历了这样的大悲伤之后,宝玉还把袭人与黛玉一起,列为自己“同死同归”的终生伴侣。如果宝玉还在怀疑袭人,认为她有可能是陷害晴雯的凶手,他会想要跟她“同死同归”吗?与凶手“同死同归”,这是什么恶趣味!

就在这天的晚些时候,宝玉杜撰了《芙蓉女儿诔》,其中有“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之语。“诐奴”、“悍妇”当然是指陷害晴雯的人——害死晴雯的直接凶手是王夫人,宝玉当然不能这样说自己的亲娘,只能把仇恨转移到进谗陷害的奴仆身上去。对这些奴仆,宝玉是恨不得钳其口、剖其心的。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宝玉还在怀疑袭人,那在他心中,袭人就是“诐奴”“悍妇”,他就恨不能钳袭人之口、剖袭人之腹。可就是在同一天的时间里,他又想着与袭人“同死同归”。这心理矛盾得,简直要精神分裂了!

宝玉是有点儿呆气傻气,可绝不是精神分裂的变态人。一边骂着“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一边想着与袭人“同死同归”,就足以证明,他并不认为袭人是“诐奴”“悍妇”。既然想着与袭人“同死同归”,就说明宝玉已经打消了对袭人的怀疑。

正如张爱玲说的:“宝玉与袭人关系太深,不能相信她会去告密”。虽然开始怀疑过,但怀疑的是“你和麝月、秋纹”,是这个小集团。后来想想,就转而“企图归罪于麝月秋纹”了。

“这是极自然的反应”。他到底没办法相信,自己最依恋的伙伴,会是谗害晴雯的恶人。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