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偏远地区样本检测呈马尔堡病阳性,证实了世卫组织的担忧

珍重热爱生命 2025-03-11 00:15:33
来自坦桑尼亚偏远地区的样本检测呈马尔堡病阳性,证实了世卫组织的担忧

坦桑尼亚阿鲁沙(非洲)— 坦桑尼亚总统周一表示,来自坦桑尼亚北部偏远地区的一份样本检测呈马尔堡病阳性,马尔堡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如果不进行治疗,高达 88% 的病例可能致命。

总统萨米亚·苏卢胡·哈桑 (Samia Suluhu Hassan) 在首都多多马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一起发表讲话。

世卫组织于1月14日率先报告了马尔堡疑似疫情,该疫情在坦桑尼亚卡盖拉地区造成8人死亡。坦桑尼亚卫生官员在几个小时后对该报告提出异议,称样本检测结果为阴性。

哈桑周一表示,进一步的检测已经确认了一例马尔堡病例。她说,其他 25 个样本呈阴性。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马尔堡病毒起源于果蝠,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受污染的床单等表面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症状包括发烧、肌肉疼痛、腹泻、呕吐,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极度失血死亡。没有针对马尔堡的授权疫苗或治疗方法。

这是自 2023 年以来卡盖拉第二次爆发马尔堡疫情。就在与卡盖拉接壤的卢旺达宣布自己的疾病爆发已经结束一个月后。

卢旺达官员报告称,在 9 月 27 日首次宣布的疫情中,共有 15 人死亡和 66 例病例,其中大多数受影响的医护人员负责处理第一批患者。

马尔堡病(Marburg Virus Disease,MVD)是一种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具有高致死率和强传染性。以下是关于马尔堡病的详细介绍:

病原体马尔堡病毒:马尔堡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呈丝状或杆状。它与埃博拉病毒在形态和致病机制上非常相似。自然宿主:目前认为,果蝠(尤其是埃及果蝠)是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人类通常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或组织而感染。传播途径动物传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例如,处理或食用受感染的野生动物(如果蝠或猴子)。人际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表面或物品(如针头、床单)也可能导致传播。其他途径: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能通过性传播或母乳传播。症状与病程潜伏期:潜伏期通常为2至21天,平均为5至10天。早期症状:突然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类似流感的症状,容易被误诊。进展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可能带血)、腹痛。皮疹(通常在发病后5至7天出现)。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或消化道出血。重症期:多器官衰竭(如肝、肾、肺)。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诊断与治疗诊断方法:通过实验室检测(如RT-PCR、ELISA或病毒分离)确认病毒。样本包括血液、唾液、尿液或组织。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治疗以支持性疗法为主,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和预防继发感染。一些实验性药物(如瑞德西韦)和抗体疗法正在研究中。预防与控制避免接触:避免接触果蝠或野生动物,尤其是生病或死亡的动物。在疫区避免参加葬礼或接触死者遗体。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和照顾患者的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严格消毒被污染的表面和物品。公共卫生措施:隔离患者,追踪接触者。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历史与疫情首次发现:马尔堡病毒于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中首次发现,这些人员接触了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主要疫情:2004年至2005年,安哥拉暴发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马尔堡病疫情,导致252人感染,其中227人死亡(致死率约90%)。近年来,乌干达、肯尼亚和几内亚等地也报告了零星病例。研究进展疫苗研发:目前尚无获批的马尔堡病毒疫苗,但一些候选疫苗(如基于病毒载体或mRNA技术的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抗病毒药物:一些广谱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和单克隆抗体疗法正在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马尔堡病是一种高度致命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加强监测、研究和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

0 阅读:0

珍重热爱生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