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青石镇外的白水河常有怪事。每逢月晦之夜,河面便浮起一盏盏幽蓝的纸灯,灯芯燃着冷火,照得两岸芦苇如鬼影幢幢。镇上老人说,那是三十年前投河自尽的绣娘阿蘅在找替身——她死时穿着大红嫁衣,怨气凝成水鬼,唯有诱人溺亡才能转世。
这一日,货郎陈三途径河边,忽见芦苇荡中站着个穿红裙的女子,长发湿漉漉贴在苍白的脸上,手中捧着一盏蓝灯,声音凄切:“大哥,我脚崴了,能扶我回家么?”陈三心头一凛,想起水鬼传言,却佯装憨厚道:“姑娘家住哪儿?我背你!”话音未落,女子猛地抓住他手腕,力道如铁钳,河水骤然翻涌,将他往深处拖拽。
陈三挣扎间摸到腰间酒葫芦,灵机一动,咬开塞子将烈酒泼向女鬼面门。女鬼惨叫一声松了手,化作黑雾消散,河面蓝灯齐齐熄灭。原来陈三早知水鬼畏酒——他祖父曾是镇上的“渡魂人”,专替冤魂超度,临终前留给他一本破旧的《驱邪录》,里头记载:“酒乃阳火所淬,可破阴祟。”
三日后,陈三故意夜宿河边破庙,女鬼果然寻来。这一次,她幻化成陈三亡妻的模样,哀泣着要与他“再续前缘”。陈三假意靠近,暗中将朱砂混入灯油,泼在女鬼裙摆上。火焰“嗤”地窜起,女鬼现出原形:腐烂的面孔爬满水蛭,嫁衣下白骨森森。“为何非要害人?”陈三厉喝,女鬼却癫狂大笑:“当年我被负心汉逼得投河,凭什么要我永世受苦!”
陈三掏出《驱邪录》中夹着的半块龙凤玉佩——这正是当年阿蘅与情郎的定情信物。原来,那负心汉正是陈三的叔公,因贪图富贵另娶,致使阿蘅含恨而终。女鬼触到玉佩,怨气骤散,泣道:“我等的……不过是一句道歉。”陈三代家族叩首谢罪,又按古法扎了九十九盏莲花灯放入河中。灯随波远逝,阿蘅的身影渐渐透明,化作星光消散。
自此,白水河再无异象。而陈三的货担里,总多了一盏红纸灯,灯上绘着穿嫁衣的女子,笑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