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观兵”之后的两年,商朝内忧外患,面临剧变。
纣王在盛怒之下,囚禁了叔叔箕子,杀死了太师比干,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公然带着一伙人跑周国去了。箕子、比干、微子启,这三位,被孔子称为“殷末三仁”。
有人劝谏纣王,纣王毫不在意,说:“天命所在,其奈我何!”——天命在我这边,谁能把我怎么样啊?
消息传到周国,武王哈哈大笑,说:“天道无常,惟德是辅。”——你少拿天命糊弄人,我不和你比天命,我和你比道德,道德仁义。
时机成熟,武王再次东征,兵伐商纣。此次出兵,经过充分准备,号称“仁义之师”。周国派出战车三百乘,虎贲军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一路上会合各家诸侯,到孟津渡口集结。
行军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两位世外高人跳出来,拦住武王的去路。这两位原来是孤竹国的王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俩本来听说文王姬昌有道,打算去投奔。不料,走到半路,文王已死,武王即位,马上就要和纣王开战了。
为此,他俩专门出来教训武王,叩马伐谏。他俩说:“你父王死了,你不去守墓,大动干戈,这能叫孝顺吗?纣王是君,你是臣,你以下犯上,攻击君王,这能叫仁义吗?”
武王本来想拿酒瓶子开了他俩,多亏太师姜尚解劝,叫人把他俩架到路边,部队继续前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哪里是他俩能阻止了的?
等到武王统一天下,伯夷、叔齐知道后,引以为耻。俩人臭脾气还不小,跑进山西首阳山,隐居不出。哥俩每天以挖野菜为生,誓死不吃周朝一粒粮食,最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
因为伯夷、叔齐的事迹感人,高风亮节,被后世儒家奉为节义的典范。说实话,这哥俩就是书读的太多了,为人处世愚昧、顽固。(《史记》: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诸侯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孟津,渡黄河,乘着朝歌空虚,千里奔袭兵临城下。说武王的情报准确吗?准确。当时商纣的部队,全在东夷作战,远水解不了近渴。
纣王万般无奈,只能把朝歌工地上的奴隶集合到一起,分发给他们武器,临时拼凑起来一支队伍。人数不少,统计一下,十七万余人,这些奴隶,大多是战争中的俘虏。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纣王亲自率领宪兵大队在后面督战。(一说:七十万)
就在这一年(前1046年)的二月初五甲子日,武王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举行火线誓师,发表了总动员令《牧誓》,列举了纣王的六大罪。六大罪,分别是:
一 不用贵族,重用奴隶;
二 不敬鬼神,不重祭祀;
三 宠信小人;
四 刚愎自用,穷兵黩武;
五 听信妇人之言;
六 酗酒。
大家看这六条,分析一下,哪一条能成为开战的理由?用谁不用谁,干什么不干什么,和你有关系吗?听媳妇的,爱喝酒,你就打人家,是哪门子道理?放在今天,明白着叫干涉他国内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很多王朝打到最后,不是没有明君大将,但却挽救不了国家,为什么?国运使然,天意如此!当年,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的时候,痛哭自己“对不起列祖列宗”,请问,他的列祖列宗对得起后代儿孙吗?
成王败寇。帝辛为人皇,姬发称天子。。。到底谁是个垃圾,懂得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