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NBA全明星赛改制,具体的效果如何?

木匠铺谈体育 2025-02-18 16:57:50

怎么形容这次全明星赛呢?

一个打了一堆比赛——今年的赛制已经到了很多球评人都闹不清楚的程度,比如我至今不知道曹芳杨政打了哪一场——但前二热点分别是勒布朗退赛和文班保罗卡bug的活动,只能是因为比赛内容实在过于乏味和无聊。

淘汰赛的赛制,新秀队的引入,美国队与国际队的概念,其实都是想刺激球员的胜负欲;

而40分的胜负线,以及那长得荒谬的暂停,或许也都是为了降低球员的体能压力。

从改制的初衷来看,都是为了让明星们更想赢(哪怕为了面子)更敢打(不至于太过疲劳)。

最后的结果,除了能收割一点新鲜劲儿——比如“我倒要看看新秀和老头怎么打”——改制效果可以说微乎其微:

40分对于这个进攻“高武”的时代,大家都不设防,可能比我家楼下小区3v3打六个球的速度还快,以致于比赛被切碎和加速,最后根本不觉得自己看了场“全明星赛”,而是几个零散的野球;

淘汰赛制亦然,晋级与否意义甚至不如一场季前赛提供的磨合效果,就更不可能指望球星为此拼命;

至于美国队和世界队,在一个娱乐表演秀上,这种宏大叙事和使命责任注定会被消解;

中间各种广告表演就不提了……长得我几次以为是比赛结束了,球星在那儿坐着也尴尬,完全是抽象的改动。

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新秀挑战OG,则变成了一个“向下兼容”的比烂游戏:

新秀们相比老家伙显得畏手畏脚,既不知道怎么兼顾“合理划水”和“打出帅球”,也不敢/不愿真在这种场合卖力防守,就此失去了作为“鲶鱼”的全部意义;

相比之下你还不如让一些篮球网红来真给这帮球星上强度——就像麦克朗之于扣篮大赛:

前者不在联盟混,没包袱,敢整活儿,知道怎么在场上出洋相和挑逗球星,哪怕最后不是场搞比赛,也有足够的乐子可以看。

而且相比“乱拳打死老师傅”,球星还是跟业余选手间更“输不起”。

总之,全明星改制是想激发起球员的胜负心和比赛欲,但在不关联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全明星的一切改制都是隔靴搔痒:

球星都默认这场表演的一切数据、表现、胜负都是个“秀”,那你就不可能说服他认真。

包括利拉德所说全明星赛胜负关联东西总决赛主场优势、引入“遗珠队”之类的,也是要关联球星的个人利益。

只能说有时还是不能太“通透”,需要大家“装装糊涂”:

老球星不知道这是个表演,跟季后赛无关么?也知道。

但大家都还留了个“胜负心”,给这场比赛赋予了一点或许不存在的“意义”,在这个共识之下,大家都还愿意当一场比赛来打。

如今大家不想装这个糊涂了,有几个还想装糊涂的——前几年的字母,今年的文班——也大概会很快被同化进“通透”的所以。

“打那么累干嘛?乐呵乐呵得了。”

当然,这不是球员的问题,社媒时代的娱乐方式和解构主义风行,全明星这种显然落后时代的形式,自然也会被一同消解。

这不是全明星的问题,而是NBA作为娱乐商品在整体转向的问题,只不过全明星作为其中一个产品,尤其不适合这个短平快的娱乐时代。

0 阅读:4

木匠铺谈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