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诺尔会盟:康熙的一次阅兵,让大清多出了200万平方公里领土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08 08:34:19

【漠北蒙古各部与清王朝的微妙关系】

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其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特征:东部毗邻呼伦贝尔地区,西部延伸至科布多区域,南部以广袤的大戈壁为界,北部与布里亚特蒙古相连。对于地理认知相对薄弱者而言,可将漠北蒙古大致等同于后来的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

漠北蒙古在血统方面堪称纯正,此地乃元顺帝嫡系后裔的游牧之地,其所属部落被称作喀尔喀。于清朝初期,喀尔喀具体划分为七部,各部执掌首领分别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以及车臣汗等。

后金存续阶段,漠北诸多部落皆为察哈尔部统辖。至天聪九年,清军凭借强大战力,对察哈尔部予以沉重打击并大破之。自彼时起,各部落首领鉴于局势变化,纷纷主动与后金政权建立联系。此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后金与喀尔喀蒙古开启通好交流之先河。

需明确,单纯的往来并不等同于称臣纳贡。自皇太极登基后,漠北蒙古诸部时常侵扰边境,致使双方频繁爆发规模较小的军事冲突。直至顺治三年,伴随清王朝成功定鼎中原,其政权亦日趋稳固,在此形势下,车臣汗、土谢图汗等遂上奏章表示归附清廷。

然而,清初时期,漠北蒙古与漠南蒙古情形迥异。在较长的历史阶段内,清廷对漠北蒙古诸部,难以实现全面且绝对的掌控。彼时,虽表面上漠北蒙古各部对清王朝表示臣服,但这种臣服更多流于形式,本质上,清王朝与漠北蒙古各部的关系,遵循 “羁縻” 之策。在此策略下,朝廷难以对漠北蒙古实施切实有效的治理。

自顺治朝初期至中期,地处北方边境的沙俄,对漠北蒙古地区心怀觊觎,其侵略势力持续向漠北诸部蔓延渗透。回溯至1636 年,彼时清朝尚未定鼎中原,沙俄政府便派遣使节前往札萨克部进行劝诱,意图说服该部归附俄国,然而此番图谋终遭拒绝。

1647 年,沙俄派遣一支探险队伍,非法踏入车臣汗的游牧领地。沙俄方面试图以种种说辞劝诱车臣汗加入俄国国籍,然而此举遭到车臣汗的果断回绝。时隔两年,即 1649 年,沙俄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精心组织了规模更为庞大的使团,径直抵达车臣汗的王庭帐幕之处。沙俄使团以诸多利益为诱饵,不遗余力地试图促使车臣汗改变国籍归属,加入俄国国籍,然而最终依然未能得逞,再次遭到车臣汗的坚决拒绝。

在17世纪下半叶,正值康熙中期,沙俄虽此前多次尝试,却始终未能使喀尔喀部归降。旋即,沙俄采取军事行动,派遣军队侵入土谢图汗部领地,相继占据贝加尔湖周边的楚库柏兴与厄尔口城,并于该地构建殖民据点。

在历史进程中,土谢图汗针对沙俄的侵扰行径,曾多次与之进行严正交涉。与此同时,喀尔喀各部民众亦群情激愤,对入侵的俄军展开了坚决攻击。至康熙二十六年,于鄂尔浑河区域,沙俄正规军与土谢图汗部军队爆发了一场激烈战役。经过一番鏖战,沙俄军队最终战败,不得不向北逃窜。

【噶尔丹入侵喀尔喀部】

在土谢图汗与沙俄对峙交锋之时,同岁九月,准噶尔汗噶尔丹趁其兵力分散、后方空虚,对喀尔喀部发起突袭。土谢图汗部紧急调遣主力回防,旋即双方于鄂罗会诺尔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三日之久。然而,由于土谢图汗部兵力悬殊,最终在这场战役中败北。

与此同时,沙俄趁土谢图汗战败之际,凭借胁迫与劝诱等手段,意图使喀尔喀向其称臣。彼时,喀尔喀部所处局势极为险峻,沙俄与噶尔丹两方势力形成夹击之势,使其陷入腹背受敌之困境。在此严峻形势下,部分蒙古王公因不堪沙俄与噶尔丹的双重威胁,内心的忠诚意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所幸土谢图汗态度鲜明,其秉持见解为:沙俄向来未尊崇佛教,民俗风尚与己方大相径庭,言语服饰皆有差异,绝非长治久安之良策。相较之下,率部整体内迁,诚心归附大皇帝(即康熙皇帝),方可谋求长久福祉。

康熙帝获悉此情形后,即刻作出应对举措。他敕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等人,将归化城、张家口、独石口等地的钱粮悉数调配至喀尔喀部。与此同时,康熙帝还颁下谕旨,暂借科尔沁部牧地予喀尔喀部,以解其燃眉之急。

【多伦诺尔会盟】

在康熙皇帝的鼎力襄助之下,喀尔喀成功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阶段。康熙三十年,此乃康熙帝于乌兰布通大捷噶尔丹之后的翌年。彼时,康熙皇帝经审慎考量,毅然决定举行喀尔喀蒙古会盟并开展大规模阅兵活动,以此巩固边疆局势,彰显国家威权。

此次阅兵仪式规格颇高,规模宏大。康熙帝旨在借由阅兵这一形式,彰显八旗军队卓越的军事战力。彼时,喀尔喀三部的首领,即土谢图汗、车臣汗与札萨克图汗等,在理藩院及鸿胪寺官员的引领之下,有序步入御帐,觐见康熙帝。

三部汗连同各部首领,于彼时向康熙皇帝行以三跪九叩之礼。此次会盟意义重大,凭借此举,喀尔喀部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自此以忠诚臣民之态,归属于清朝统治体系之下。

在此契机之下,康熙帝针对喀尔喀部实施了改编举措。一方面,保留了该部三汗的名号;另一方面,摒弃蒙古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封号,转而采用满洲贵族通行的封爵方式,具体涵盖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封爵类别。

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势力被成功剿灭。经此一役,鉴于喀尔喀部贵族在平叛过程中功勋卓著,康熙帝遂对其加以晋封,同时对该部部众进行重新编制,扩编为55旗。至雍正九年,喀尔喀部的旗数进一步增加,达到74旗。至此,喀尔喀部正式构建起“三汗四部”的稳定格局。

乾隆中期,喀尔喀部旗数扩增至八十二旗。于此期间,乌里雅苏台与科布多城相继建立。为实现有效治理,朝廷委派定边左副将军与参赞大臣共同履职,二者协同管理该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定边左副将军逐渐亦被称作乌里雅苏台将军。

康熙皇帝主政六十有一载,其政治韬略与军事成就斐然。诸如智擒鳌拜、戡平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诸般壮举,皆为载入史册之赫赫伟绩。尤为关键的是,经康熙皇帝殚精竭虑的经略,漠北蒙古广袤的二百余万平方公里土地,正式并入华夏版图,此乃不可磨灭之历史贡献。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