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武功夫如是说:
李仲轩:形意门最后的 "口述史人"

李仲轩
《逝去的武林》是京武从事武术文化传播及修习传武的枕边书之一。李老何许人也?
形意拳名家,师承唐维禄、尚云祥两位大师。因尚云祥 "老师傅带小徒弟" 的顾虑,经唐维禄力荐方得入门,立下 "学成不收徒" 誓言。曾在天津、北京等地行医授拳,与薛颠、王芗斋等武林名宿多有交游。晚年口述《逝去的武林》,以亲历者视角披露尚云祥与程廷华试手、郭云深师承之谜等武林秘辛,既填补了形意拳史空白,也因涉及师门恩怨引发争议。其 "真练武的无是非" 之语,成为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注脚,被学界称为 "最后的老江湖"。
(文献来源:李仲轩《逝去的武林》、周伟良《中国武术史》)
已故武术家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披露的形意拳秘史,在当年引发武林震动。这位被称为 "最后的老江湖" 的口述历史,既为传统武术注入鲜活史料,也埋下五大争议炸弹。
本文将结合《国术名人录》《中国武术史》等文献,深度解析这段"武林往事"。
一、李文彬拜师疑云
"尚师起初以 ' 老师傅带小徒弟 ' 为由拒绝收徒,经唐维禄力荐才勉强答应。" 李仲轩在书中透露的这段往事,直接挑战了《尚式形意拳传承谱系》的记载。
据《中国武术名人录》显示,李文彬作为尚云祥晚年得意弟子,曾在 1980 年代出版《尚式形意拳述真》,书中明确记载其 1928 年正式拜师。
武术史学家周伟良指出:"李仲轩与李文彬同为尚门弟子,这段回忆可能涉及师门内部代际矛盾。"
二、郭云深师承之谜
"郭云深另有师传" 的论断,与《形意拳谱》"郭云深得李洛能真传" 的记载形成冲突。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康戈武考证:"郭云深早期确有多位师父,但最终集大成于李洛能门下。李仲轩的说法可能混淆了 ' 启蒙老师 ' 与' 入室恩师 ' 的区别。"
三、王芗斋 "偷拳" 公案
书中关于薛颠站桩标准的描述,被解读为暗指王芗斋创立的大成拳源自薛颠。《王芗斋武学思想研究》作者马明达指出:"站桩本就是传统武术基础训练,大成拳与形意拳在桩法上确有渊源,但归为 ' 偷拳 ' 有失偏颇。" 值得注意的是,附录中王芗斋与尚云祥、薛颠的比武记载,在《民国武林轶事录》中均无佐证。
四、程廷华试手争议
李仲轩笔下尚云祥与程廷华的 "过年试手",与《八卦掌源流考》中 "程廷华与李存义为同辈" 的记载存在矛盾。八卦掌传人梁以全表示:"若尚云祥与程廷华真有切磋,按武林规矩需经长辈同意,此事未见任何史料记载。"
五、战绩真实性存疑
"尚、薛二师从未与王芗斋比武" 的论断,与《大成拳史》中 "王芗斋曾击败薛颠" 的记载针锋相对。中国武术博物馆研究员于志钧分析:"民国武林存在 ' 为尊者讳 ' 的传统,胜负记载往往经过修饰,李仲轩作为亲历者的回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但仍需多方印证。"
李仲轩的口述史如同投入武林的深水炸弹,既带来珍贵的历史碎片,也引发师门恩怨的重新审视。正如《中国武术文化散论》所言:"传统武术的传承史,本就是一部充满争议的集体记忆建构史。"
您认为这些武林悬案该如何定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文献来源: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中国武术名人录》(人民体育出版社)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
马明达《王芗斋武学思想研究》
于志钧《中国武术文化散论》
康戈武《形意拳谱考释》)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