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合理且适度使用手机,减少手机冷落行为

青衫光影 2023-02-17 17:53:42

“曾经,书信寄一世真情,现在,手机上生长着无数孤独的灵魂。”

当iPhone在2007年首次向公众推出时,史蒂夫·乔布斯说:“iPhone就像把你的生命放在口袋里。”

随着科学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即时通讯的需求增加,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在一方面给人带来了巨大的通讯便利性,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生活烦恼。

比如,长期低头玩手机导致眼睛近视,脖颈硬化等疾病;也对个体的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在社交场合中,专注于玩手机而忽视和冷落自己的社交对象,导致关系水平下降。

实验表明,人们常常忽视眼前人而关注“在线他人”。只要智能手机在身边,人们就有通过手机和他人建立联结的冲动,即使手机处于静音状态或者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智能手机很容易就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线下的社交对象上转移开。

这样会导致人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出现手机冷落行为。手机冷落行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满意度的降低,还会降低人际交往中个体所感受到的幸福感。

如果在交流沟通中,有一方使用了手机,即使就是一会儿,也会影响另一方对人际关系质量质量的消极判断。换句话说,手机在双方关系的升温过程起着阻碍作用,不仅会延缓亲密感的建立,也会导致距离感和疏远感的发生。

如果一方持续玩手机而忽略人际对象,那么这段关系离终点也就不远了,这样的影响作用尤其会发生在人际关系新建之初,也就是双方关系还没有那么稳定的时候。

研究者们逐渐深入对手机冷落行为的探索,开始探索其产生机制和影响后效,而羞怯作为个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可能是手机冷落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羞怯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感受到的不舒服或者自我抑制,在心里面害怕自己表现不好,不断给自己消极暗示,行动上驻足不前,同时伴随诸多消极情绪,比如沮丧、失望、压抑等,这样会影响个体的一个完整社交参与。

基本需要满足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取向取决于个体的归属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的满足程度。

例如,通过手机屏幕,个体可以发朋友圈,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朋友,这样能满足个体的归属需要,而发布视频或者文案得到点赞或者积极回复能够满足个体的基本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社会接触时,害羞的人对自己会有消极的认知,从而产生恐惧回避反应。而正是由于这些人格特征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需求得不到良好地满足。

智能手机上的社交网站或者app具有隐匿性、非实名的特点,能让羞怯者透过手机屏幕和ta人交朋友,而这刚好可以满足害羞者的人际交往需求。

但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冷落行为发生的机制和羞怯如何影响到手机冷落行为的具体经过,并未得到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故研究从个体特质的视角探究羞怯对手机冷落行为的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羞怯和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

羞怯对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不仅通过错失恐惧有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用于手机冷落行为。也就是说,当羞怯个体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他人的最新动态,产生了焦虑情绪时,错失恐惧也就发生了。

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同,个体对焦虑情绪的调节作用也不同,根据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显著负向预测错失恐惧得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能有效调节焦虑等不良情绪,降低错失恐惧水平。

反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不能很好地应对焦虑等负面情绪,自我控制水平较低,不能自主地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容易导致手机成瘾,进而导致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

这也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中间变量,可以削弱其它因素对个体偏差行为产生的作用。

一项以医学生为被试,手机依赖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医学更有可能产生手机依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强度,进而调节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拥有较低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羞怯个体,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倾向压抑情绪表达,而不是选择重新认知的适应性调节方式。

这样会导致长时间积累大量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资源的损耗,而压力越高,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即个体压力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

另一项研究发现,情绪平衡能力能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并且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手机冷落行为作为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等多种移动技术成瘾的综合体,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羞怯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错失恐惧不仅能预测手机冷落行为,也作为羞怯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起着链式中介作用。

羞怯水平越高的个体,感知到更多的孤独感、疏离感及更少的社会支持,同时也具有低水平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错失恐惧水平的升高,手机使用频率更高,手机冷落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除此,羞怯个体往往具有低自尊、内向、社交抑制等特征,并多伴随对环境及自我的消极认知,对自身能力认识的不足会导致他们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去大胆表露自己,转而寻求线上的心理满足和认同,获取关于自身的积极评价。

而作为媒介的手机自然会被频繁使用,即使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会选择深埋于手机屏幕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冷落的不仅是他人,也冷落了内心真正的自己。

另一方面,研究也间接证实了Davey的研究,即自我控制能负向预测手机冷落行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具有较好地自我控制能力。

这表明他们可以有效地避免将冲动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冲动行为,即使有错失恐惧的发生,他们也能及时正确地调解,可以防止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

链式中介模型表明,大学生自身具备的积极因素,如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对抗自身羞怯的有利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其心理素质,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多关注身边人和事。

教育启示

研究基于人格特质对手机冷落行为进行研究,加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错失恐惧两个中介变量,不仅为手机冷落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为手机冷落行为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方案。

研究显示,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结构,它不仅缘起于成瘾行为,也由于个体内部因素所致。羞怯作为稳定的个体特质,它对人的影响非常深远,程度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一生,而作为教育者,不能仅仅看到问题的表象。

比如,一个学生沉迷手机,不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这不是简单沉迷手机所致,而应关注其内心真实想法、生活环境、亲子依恋、社会支持、原生家庭等,从根源上思考类似的问题并找出病症所在。

对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制定合理学习计划,让孩子内化外部动机,转为内部动机,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并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孩子多沟通交流,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避免其通过手机补偿。

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国家不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也应该重视起来,开设心理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讲座,从各方面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或者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探索,发掘长处和闪光点,激发潜力,正如李白诗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但是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走入歧途,这正是由于父母以及教育工作的不到位。

对此,每一个教育者都该以此为警示,重视学生个体心理资源的开发,帮助其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做情绪的主人,减少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勉励孩子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0 阅读:21

青衫光影

简介:提供新鲜好看的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