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所双非一本院校成了这个毕业季最具流量的“网红”。
不是因为毕业生就业率高、也不是因为学术能力突飞猛进、更不是因为出了XX大牛。而是因为在大学的校招活动中招起了服务员、保安、月嫂、传菜员……
这还不算突破你的认知底线,薪资更是低于很多毕业生的预期,比如全媒体记者月薪2000、律师月薪2000。
坊间那句“3000块招不来一个农民工,但能招到一个大学生”的戏言成真了。
这所学校就是平平无奇的一本小透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01、为了去向落实率,高校都疯了这两年由于高校毕业生一路水涨船高,10年间暴涨了65.7%,也逼得各路高校开始各出奇招,让自家学校的去向落实率不落人后。
这里先和大家科普一个冷知识:去向落实率≠就业落实率。
什么才能被称为真正就业:首先得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报酬,其次要有一个相对规律或者固定的工作时间,最后就是要上社保。
但去向落实率以上这三点都不需要。
打个比方:某校在统计毕业去向落实率的时候,应届毕业生A到学校附近的小超市盖了个章,那也可以算作是落实了工作单位。
除此之外,灵活就业,升学考研、出国留学、服务基层等等去向,都会被统计到去向落实率中。
好了,大家这就看出来了,现在高校统计把毕业生就业率改成去向落实率,本身就有点自欺欺人、玩弄文字的意思,水分都要溢出屏幕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校最新公布的去向落实率:
据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0%。其中,国内深造比例为28.3%,出国深造比例为7.1%,签三方就业比例为52.5%,灵活就业比例为10.1%。
据南京大学公布的《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毕业学生去向落实率94.71%,出国出境率11.90%,国内升学率52.72%。
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算是中国高校的塔尖了,但真正就业的毕业生也就占比4~5成。
再来看看中部省份211院校的就业情况:
据内蒙古大学公布的《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该校2022年本科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74.20%,研究生升学占比31.15%;企事业单位就业占比29.72%;灵活就业占比9.37%;自主创业占比0.06%。
翻译一下就是找到工作的同学只有三成,那三四线城市普本的就业表现会不会更拉跨呢?
据湖南怀化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86.9%。其中,继续深造率为9.7%、灵活就业率为23.1%、协议与合同就业率为53.4%、自主创业率为0.7%。
从上面这些样本可以看出,从塔尖到重点再到普本,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大概就是4~5成。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本次事件的主角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其实是一所坐落在二线省会城市郑州的双非一本。
2022年,郑州在全国GDP20强城市中排名第16,GDP增速1%,经济表现在省会城市中一直是不温不火,也没有比较强的产业集群和知名企业,一个富士康更是占据了全市出口额的八成以上。
而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外资公司都从中国撤出,包括家乐福,亚马逊,三星、索尼等等。为了进一步缩减成本,它们中的很多公司都将生产线转移到了劳动力更廉价的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地区。
这会引发哪些后果?我们还是以富士康为例。
高峰时郑州富士康拥有30万名员工,苹果手机的50%产自于此,进出口产值几乎占郑州整个进出口额的80%。
可以说,富士康对于郑州市,乃至对于河南来说都是不可或缺。
除了直接创造的产值、贡献的税收、提供的就业,苹果公司产业链中还涉及上千家上下游公司以及数百万名员工。一旦撤出,阵痛定将剧烈。
在这样外贸下滑、外企搬离的大环境下,很多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内企业只好选择降薪裁员,以稳住公司的平稳运转。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堂堂一个一本院校的校招现场却没有几个像样的好职位了。
曾经那个机遇遍地的时代,那个满地黄金、充满时代红利的年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这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招现场的岗位基本以蓝领为主,这其实是由市场决定的。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营销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员、包装工、车工位列前十。
没错,一眼望去皆是蓝领。但与之相对的是,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7.8%,也就是6成年轻人都是大学生,学历通胀严重。
我们都知道养育一个大学生需要投入22年的时间和金钱,但这段时间的产出却是零。
而且00后们还经历着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大幅上升,从学区房到课外班,教育成本领先于工资飞速蹿升。
但双减之后的教育质量却大打折扣,在游戏规则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压力传导给家长,家长不得不自掏腰包搞起了“军备竞赛”。
被这样“精养”出的孩子,不可能安于做一个蓝领,除了不体面,也不经济,投入产出比极低。
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211毕业生,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甚至可能还不如自己老家没上大学就出来打工的同学,可以想象她有多绝望。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家长宁可让孩子上三本也不会去考专科,为的就是那一纸“水润”的文凭,更为了自己在亲戚朋友前的面子。
再加上中国的职业教育确实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不可同日而语,很多职校大专约等于社会不良分子的聚集地。这就导致很多卷完高考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依然逃脱不开成为蓝领的命运。
据美团2020年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外卖小哥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骑车占比达24.7%。
再回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次的校招事件,一个二线省会城市的机会尚且如此匮乏,那么广大三四线城市更是可想而知。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除一二线城市之外较好的就业机会极为匮乏。
以GDP霸主广东为例,全省总人口超一亿,但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人口就超过了3000万,而在这三千万中外来人口甚至占据了当地人口65%以上,虹吸效应显著。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三四五线城市因为自身的资源不足、经济实力欠佳、提供就业岗位有限等原因,人口持续外流、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03、写在最后在今年两会的委员通道中,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指出,职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怀有一颗平实之心,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从最基本的工作,最基础的环境做起,这是职业道路的起点,它可以为今后的工作,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学历膨胀的现状,面对经济发展趋缓的大势,我们能做的不是吐槽躺平,因为时代不会按照我们预定的轨迹发展,我们只能接受它、适应它、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自己的赛道。
就像荣获2022年B站百大up主的“985废物”侯翠翠一样,虽然自称不爱学习的她一毕业就直接在小县城工作,工作5年才熬到了月薪5000。但这依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善于分享和总结的百万粉丝博主。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碎片化时代,那个靠着一份工作做到退休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趁着年轻不妨多试错、多尝试,多修炼点恰饭的技能,多元化发展,最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