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直言:倘若太平天国成功了,那整个中国史,就失败了

史今独畅 2022-05-11 17:23:19

欲望的滋长、持续的匮乏感、社会生产力与社会运转的节奏失调、阶级地位与私有财产的差异,搭建出了战争生长的爬架。

依照当前的世界格局,阶级问题将是长期存在的,共产社会,仍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社会形式。

而在存在着阶级及其他差异的社会环境中,战争便将如地下暗流般,长期存在于国际、国家社会的土地下。

只要有阶级和差异的存在,就代表着矛盾和冲突的连绵不断,不同民族间、不同国家间、不同政治团体间、不同宗教间的意见不和和利益冲突,同样也恣咬参差。

而当问题长期积累并最终爆发之时,那便是战争被真正打响的时刻。

以宗教思想为内核的农民起义战争

我国作为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文明最悠久的国家,发生于我国土地上的战争战事自然也是居于世界之最的。

自夏朝到清朝,再到近、现代时期,关乎一朝兴衰命运的大战、引起社会动荡的武装冲突,比比皆是。

而引发战争的原因,则莫过于由受各式压迫而爆发的为保证利益的武装举措,或是为驱逐外敌捍卫国土的包围战争。

战争的理由很多,战争的目的也十分统一,唯独战争的形式却是无出几类。

但诸位看官是否知晓,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有过一场带有着宗教色彩的发生于国家内部的战争呢?

这场战争,便是发生于19世纪中期,规模庞大且对我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农民起义战争,史称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始末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为期13年,时是清朝第九位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当政,年号咸丰,彼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11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逐步落成,使得国内民生和社会环境发生着扭曲。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辱进献赔款与领地,故清政府因此而得财政压力也完全地体现在了寻常百姓的身上。

暴敛财款横征赋税,使得汉民苦不堪言,本来受战争影响已经是难以为继的,清政府又将税收成倍翻涨,便使得民间哀怨四起。

又由于外国侵略者对经济市场的侵占和影响,故彼时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便双双崩溃。

久而久之,民生问题重新唤醒了两个民族180余年前的矛盾与仇恨,阶级矛盾与民族冲突也瞬间爆发激化,终于在1851年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洪秀全率领的起义军自称为太平军,在清兵的几次围堵围剿中顽强斗争,一面战斗一面建设军政。

至1853年时,太平军的第一批将领已然死伤大半,但起义战争终于也取得了建设性进展。

同年1月,太平军北上突围成功,之后又连下九江、芜湖等地,震动朝野。

之后,太平军占据江南,定立国都“天京”,整备军马,意图北伐清政府,1853年5月,2万人的北伐大军正式开启征程,此后2年间,起义军凭借骁勇战力与清兵大战数场。

与此同时,太平军的西征队伍同样也正值战酣,与清兵博弈3年有余,最终连占七重地四十余县。

但就在西征队伍正值顶峰时,北征队伍却因指挥不当而全军覆没,西征军无奈班师回援天京。

1856年,太平军要员居功贪权,引发内讧,内部要员构架剧变,太平军整体实力遭受重大打击。

之后8年,太平军与清军仍分庭抗礼但力量逐渐衰弱,直至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失陷,太平军无人投降死战至最后一人,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划上句号。

《劝世良言》·洪秀全的思想启蒙

运动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及一众核心成员,集结近3万农民发动了起义战争之前,他们经过了7年的秘密发展和谋划。

这也才使得太平军能在起义之初,洪秀全及一众要员极富计划性的自封王爵将位,并能顺利招架住前来围剿起义势力的清兵的激烈攻势。

而促使洪秀全7年铺垫及后续起义战争的关键,则要归结到一本名叫《劝世良言》的书上。

我国著名学者钱穆老先生,就曾评价过太平天国运动,钱老认为,“倘若太平天国成功了,那整个中国史,就失败了”。

而钱老之所以如此评价的原因,大概也是因这本《劝世良言》而起。

上文曾提到,洪秀全起义之初便组织起了近3万人的庞大队伍,并且在军政建设逐渐完备之后,还具有了能与清政府军队正面对抗的强大力量。

其中原因,便是出在了思想上,同样根据上文叙述,我们不难体会到彼时民间的疾苦混乱,百姓食不果腹肩负重担。

也就是在这个最绝望、最艰难的时刻,洪秀全站了出来,他为贫苦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全新支点。

那本《劝世良言》启蒙了洪秀全的思想,为他打开了全新的思想大门。

《劝世良言》并不是记载有许多民生道理的人生真理的古籍,而是一本宗教文献,是基督教经典《圣经》中部分章节的中文译本。

洪秀全接受了基督新教的宗教思想,但他却未能成为一名纯正的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徒。

洪秀全仅借《劝世良言》这本不完全的宗教经典,打开了全新但并不具备完善学术构架的世界观念。

并在此基础之上,洪秀全又吸取了儒家学说中的一些为人道理和警世良言,最终成型出了洪秀全式的,半宗教半人文的思想流派。

通过这样的解释后,相信大家应该也都能理解钱穆老先生的判断了,中华文化千年传承,揉合了民族各朝的风俗文明,最终形成出了独具中华特色的历史文明。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虽不及我国悠长深远,但法治与人道的意识启蒙与宗教文化的精神信仰同样也成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影响力单位,自然也应当得到尊重。

但像洪秀全这般,中不重洋不洋的思想观念,则很难造就出一个坚实有成的文明历程,而在博大中华文明的映衬下,反而会更显出拙劣单薄。

结语

洪秀全带领农民谋求利益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思想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需要正视的,相信也有不少朋友为洪秀全打抱不平,用“存在即合理”这类陈述去放大洪秀全思想的可能性。

但实际上,洪秀全的做法早已有现实证据可以加之佐证,位于地球第九时区,那个堪堪够数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