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被官二代顶替上大学女子做了律师” 的新闻登上热搜,人们在感叹 “逆袭” 故事时,我却在字字句句里看到血淋淋的现实 —— 这从来不是值得歌颂的励志,而是用个体的顽强,粉饰整个社会对不公的漠视。
四年前,我在央企竞聘中遭遇 “暗箱操作”。笔试第一、答辩全优的成绩单,在公示栏上被关系户的名字覆盖得干干净净。当我攥着材料找上级申诉,得到的却是 “流程合规” 的冰冷回复。深夜在办公室整理材料时,窗外的霓虹闪烁如嘲笑,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普通人对抗不公的拳头,打在权力编织的网里,连个涟漪都激不起来。
罗彩霞的遭遇更让人脊背发凉。2009 年,她在办理银行业务时才惊觉,自己的人生早在 2004 年高考后就被偷走。时任公安局政委的王峥嵘,凭借手中权力篡改户籍、伪造档案,让女儿堂而皇之顶着 “罗彩霞” 的名字走进大学校园。寒窗苦读的农家女,被迫复读一年,而始作俑者仅被判四年有期徒刑。四年,能偿还一个少女被偷走的人生吗?能抚平她为了 “夺回” 身份,在媒体、法庭、舆论场疲于奔命的创伤吗?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 “顶替” 并非孤例。从苟晶到陈春秀,无数相似的故事揭开同一个伤疤:在权力与金钱的合谋下,普通人的命运如同案板鱼肉。如今罗彩霞成为律师,背后是她辞去工作、经历两次司考失败,在房贷与育儿压力下咬牙坚持的血泪。我们不该将她的涅槃视为 “理所当然”,而应质问:为何制度的漏洞,总要靠受害者以半生代价去填补?
当我们用 “励志” 包装不公,本质是在推卸社会的责任。那些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被顶替的晋升机会,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扎在无数普通人心中的刺。真正的正义,不是让受害者在废墟上重建人生,而是让作恶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制度的堤坝牢不可破。否则,下一个被偷走人生的,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