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山河史笺 2025-04-22 13:34:23

陶渊明,这个名字一提起,大家伙儿可能都觉得是那个悠哉悠哉在田园里写诗的大诗人。

可谁能想到,这位大文豪的晚年竟然过得那么惨,63岁硬生生饿死街头,五个儿子没一个争气,连乞讨都成了他活下去的招儿。

这结局听着都让人心里一紧,咋回事儿呢?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咋就落得这么个下场?

家道中落,日子不好过

陶渊明生在公元365年,死在427年,江西九江柴桑人,家里曾经也风光过。

他曾祖父陶侃那可是东晋的大人物,官拜大司马,封了长沙郡公,手握大权。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陶渊明这代,家族早就没落了,家里穷得叮当响。

小时候,他也不是没理想,想着干一番大事救国救民,年轻时还出去当过几次官。

可官场那地方,乌烟瘴气的,他实在待不下去,每次干不了多久就拍屁股走人。

405年,他在彭泽当县令,才80多天,就因为不愿意低头哈腰地伺候上司,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从那以后,他回了老家,打算靠种地过日子。

想法挺好,可现实不给面子。

种地这活儿,他压根儿不在行。

南山下种豆子,草长得比豆苗还高,忙活一整天,收成少得可怜。

408年,家里还遭了场大火,房子烧没了,东西也没剩多少,日子一下子更紧巴了。

晚年,他写诗说夏天饿得不行,冬天冷得睡不着,连床被子都没有。

这可不是啥诗意渲染,是真穷啊。

到了62岁那年,他饿得实在没办法了,拄着棍子出去讨饭,写下“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诗句。

想想看,一个大诗人,落到这步田地,谁看了不唏嘘?

这还不算完,他身体也不好。

50岁以后,病痛越来越多,家里破破烂烂,连个遮风挡雨的地儿都不像样。

到了54岁,他写诗说自家院子荒草丛生,风吹得门都快塌了。

427年,63岁那年,他终于扛不住了,病加上饿,撒手人寰。

史书上没明说死因,但从他晚年的诗和生活来看,十有八九是饿得太狠,身体垮了才走的。

五个儿子,一个不如一个

再说说陶渊明的五个儿子,这事儿更让人头疼。

他有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五个小子,按理说这么多孩子,总该有个出息的吧?

可偏偏一个都没成器。

他自己写诗吐槽,说这帮小子不爱读书,连字都不认识,天天就想着吃喝。

他大儿子阿舒16岁了,懒得要命;老二阿宣15岁,对学问一点兴趣没有;老三老四,十三四岁,连数字都搞不清;最小的通子9岁,满脑子就惦记着梨和栗子。

听着都替他发愁,这爹当得也太心累了。

他咋教育的呢?

其实他也没咋管。

他写诗说,孩子成才不成才,随他们去吧,早起晚睡也就图个心安。

这态度挺豁达,可也真不管用。

种地没收成,家里没钱,儿子们又不学无术,长大了自然啥本事也没有。

有人可能会说,他是不是太忙着写诗,没空教孩子?

其实不然,他晚年压根没心思管教,估计也是心灰意冷,随它去了。

可这后果就苦了,一家子都指望不上,日子只会越过越糟。

这还不光是他个人的问题,那时候的社会也帮不上啥忙。

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死死的,寒门出身的人想出头太难了。

陶渊明就算想让儿子们有点出息,也没啥路子。

加上他自己不爱钻营,家里没靠山,孩子们自然也就混不出名堂。

五个儿子没一个能帮他养老送终,他晚年那份孤苦,真是没法说。

时代逼人,理想撞墙

陶渊明的晚年为啥这么惨,光看他自己还不够,得看看那时候的世道。

他活在东晋末到南朝宋初,政治乱得一团糟,皇帝换来换去,官场全是贪污腐败。

门阀贵族把持着一切,普通人想往上爬,比登天还难。

他家虽然祖上显赫,可到他这儿,早没那份人脉和资源了。

他不愿意巴结权贵,也不爱跟人勾心斗角,几次当官都干不下去,最后选了归隐。

这选择听着挺高尚,可实际呢?

没钱没势,日子过得只能靠天吃饭。

归隐之后,他想靠种地自给自足,可那时候哪有啥现代农业技术,靠双手刨地,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加上天灾人祸,火烧了房子,病痛缠着身,他想过上诗里那种“采菊东篱下”的生活,根本不现实。

有人可能会问,他咋不找点别的活路呢?

其实他也没啥选择。

那年代,文人要么当官,要么教书,要么就回家种地。

他官场混不下去,教书又没门路,种地又不会,只能硬着头皮熬。

再说他那份清高,也是个双刃剑。

他不愿意低头,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这性格让人佩服,可也让他没了退路。

那时候不像现在,穷了还能打工或者做点小买卖,他要维持自己那份文人气节,就只能咬牙受着。

结果呢,精神是自由了,身体却饿垮了。

他的诗里满是淡泊名利的味道,可现实里,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这还不单是他一个人的悲剧。

那时候不少文人都有类似的命。

社会动荡,经济也不行,寒门子弟再有才华,也很难翻身。

陶渊明算是个典型,他用自己的命,活出了理想和现实的硬碰硬。

他晚年乞讨,儿子无成,最后饿死,不是他一个人没本事,是整个时代没给他留活路。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他活得太窝囊了。

可换个角度看,他那份不屈的精神,也挺打动人。

他穷是穷,可从没放弃写诗,没放弃自己那点傲骨。

他的田园诗,开了一条新路,后来的文人都学他。

他的故事听着惨,可也让人明白,物质上的苦,挡不住心里的富。

他63岁饿死,听着是悲剧,可他留下的东西,却一点不悲。

说到他饿死这事儿,其实也不意外。

他晚年诗里老提饥饿,身体又差,家里连个帮衬的人都没有。

史书上没写他具体咋死的,但从他写的那些诗看,长期吃不饱,病又治不好,63岁走到头也算顺理成章。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穷人病了基本就靠扛,他扛了那么多年,能活到63岁,已经算命硬了。

他的死,也不是没意义的。

后人看他,更多的是敬佩。

他没钱,可没低过头;他饿死,可没丢掉自己那份文人的魂。

他的诗和人品,成了中国文化里一块宝。

有人说,他要是肯妥协点,也许日子好过些。

可他要是真妥协了,还能写出那些诗吗?

还能留下那份让人敬仰的气节吗?

估计不能。

再想想他那五个儿子,其实也挺可怜。

爹不管,家里没条件,社会又不给机会,他们不成器,也不全是他们懒。

陶渊明自己都没活明白,儿子们咋可能懂呢?

一家子就这么在穷窝里打转,谁也救不了谁。

这结局听着寒心,可也真实得没法反驳。

他晚年乞讨的事儿,乍一听挺丢人,可细想也不奇怪。

62岁那年,他饿得走投无路,敲别人家的门要饭,写诗还得硬撑着面子,说自己“拙言辞”。

这画面想想都酸,可也看出他那份骨气还在。

换别人,早就满地打滚哭穷了,他还能写诗,多少有点不服输的意思。

这人活一辈子,到底图啥呢?

他图的是心里的那点清静。

可这清静,太贵了,贵到他拿命去换。

他的晚年,乞讨、儿子无成、饿死,都是这代价的一部分。

听着惨,可也让人佩服。

他没赢过现实,可也没输给自己。

他那时候的社会,跟现在没法比。

现在穷了还能想办法,那时候穷了就真是绝路。

他要是生在今天,没准儿还能靠写诗挣点钱,日子不至于那么惨。

可惜没如果,他只能在那个乱世里,硬生生走完自己选的路。

写到这儿,陶渊明的晚年算是聊明白了。

他不是没才,也不是没志气,就是赶上了一个没办法的年代。

他用诗留下了精神,可现实里,他饿死了。

这事儿听着让人叹气,可也让人觉得,他活得值。

他的故事,不是让人哭的,是让人想的。

想明白了,也许咱们也能多懂点啥。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