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造型的精神内涵与肖形印创作要义
侯勇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一致的文化标记,代表了勤劳、善良、智慧、果敢、勇毅的民族气质。
千百年来,人们说龙、写龙、画龙、刻龙、铸龙、编龙等等,以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塑造龙的形象。
元代诗人黄复圭《赞龙》诗云:“一鼓春雷起九渊,风云万里会中天。墨池付与无多水,去作人间大有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不仅造型丰富、样式纷繁,而且语意隽永、内蕴深邃。我们在研究其构成元素、表现形式、吉祥寓意的同时,还需理解和把握其蕴涵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从本质上理解、应用、继承、发展。

龙的形象最具中华民族共同心理认同,凝聚着民族群体和文化特征。这既反映了民族的生存状态演进,也反映了民族的深刻理性思维和感性情怀。
龙的形态发展变化,沿着由原始图腾向神灵崇拜,再到生活化和世俗化的演进轨迹进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宋代·罗愿《尔雅翼》把龙的形象描绘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关于“龙”的肖形印,始于西周,发于春秋,大兴于两汉,至于汉末而日渐衰落。明清以后,随着文人流派印章的兴起而复兴。
古往今来,龙肖形印缩精微、简万象,以质朴传神的造型、老辣苍古的笔触、简洁洗练的构图、古朴典雅的意趣、苍茫斑驳的装饰性,以及沉郁浑厚而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于方寸之内,营造出一个千变万化的龙图腾天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就其时代性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龙肖形印,手法凝练含蓄、深沉雄强,龙的形象略同于同时期的铜器、漆器、玉器等纹饰,刻画生动简洁,线条朴实经劲,形态粗犷,有一种神秘诡异的情调,貌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神采毕现。
汉印中的龙肖形印,数量多、形象美、格调高,其造型生动洗练,高度概括,技法纯熟。造型古朴自然,外形高度概括,极富想象力。可谓方寸之地,气象万千,是古人智慧的艺术结晶。
明清以降,龙肖形印创作突破时空限制,内容样式均有创新。在造型、题材、章法、刀法、笔法上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原创性 ,作品意趣重在突出篆刻家的个性风格。以点示面,以小见大,不拘小节,痛快淋漓,不求形似,而神采飞扬,实在是妙不可言。

笔者以为,龙肖形印创作要点有三。
一、印外求印:
学习青铜器、玉器、漆器、骨角蚌器、画像石等古代造型艺术精华,大胆吸收剪纸、石刻、刺绣等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以丰富肖形印创作的领域。
二、成于巧思:
对物象的主体大胆取舍,高度概括,惜墨如金。突出标志性特征,忽略细枝末叶,提炼出具有书法笔意的造型线条来,写其意、求其神,笔简意赅,达到了意到笔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金石气息:
金石气息的表达既在于冲切并用、大刀阔斧、一气呵成的刀法娴熟,也在于斑驳残损的高古朴拙气象。
总之,一件好的龙肖形印作品,应当造型古朴生动,富有笔墨韵味和金石气息 ,愈品之愈觉意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 侯勇,字永君,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石书堂书画院院长、原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驻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