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人不愿意做肠镜?院士:做一次肠镜,或能保5年不得肠癌

亮亮评养护 2025-04-22 13:50:4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先说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数字:中国每年新增结直肠癌患者近60万,死亡人数超过30万。这个病的发病率已经稳稳挤进了“最常见癌种”的前三名。

而更扎心的是,大多数人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个检查能够提前发现肠癌、甚至在癌变前就把它消灭掉,你会愿意做吗?

很多人嘴上说“当然愿意啊,命重要”,可一听说是“肠镜”,就立马变了脸色,能躲就躲,能拖就拖。为什么大家对肠镜避之不及?它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真的像院士说的那样,做一次能保你五年不得肠癌?

这事儿,说到底,跟咱们中国人对“屁股后面那点事儿”的回避心理,脱不了关系。

我们得先把肠镜到底是干啥的,给说清楚了。

肠镜其实就是一根带有摄像头的小管子,从肛门进去,沿着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一直看到盲肠,全程相当于给你的大肠做了一次“内部直播”。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肠壁上有没有息肉、溃疡、出血、甚至癌变的迹象。

更厉害的是,一旦看到异常,还能当场取样、甚至直接切掉小息肉。

也就是说,它不只是个检查工具,还是一个微型“手术台”。

但很多人一听“从后面插进去”,脸都绿了,觉得这玩意“羞耻”“疼”“恶心”“太折腾”。

有些人甚至到了大便出血、肚子胀痛、瘦得皮包骨了,还死活不肯检查。

这就像你家里着火了,你却因为“消防员要进屋”感到不好意思。

说到底,是观念问题。

咱们得认清一个现实:结直肠癌并不是“中老年专属”。

以前大家觉得只有五六十岁才要担心癌症,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中招了。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40岁以下人群患结直肠癌的比例,10年间增长了近70%。

这不是个小数目。

为啥会这样?吃得好,动得少,是一个方面。高油高糖高蛋白饮食、久坐、熬夜、情绪压力大、缺乏运动,这几样凑一块儿,简直就是肠癌的“温床”。

再加上很多人有家族史,本来就有基因上的“漏洞”,结果还不体检,等到症状明显,基本已经晚了。

你可能会说,我没啥症状啊,肠胃也挺好。可问题是,早期的肠癌、甚至癌前病变,基本没什么感觉。

你觉得自己挺健康,体内可能已经有了“隐形炸弹”。

说到这,有人就问了:肠镜就那么万能?我做个粪便潜血不行吗?体检不是也查肿瘤标志物吗?

实话告诉你,这些检查,确实简单,但灵敏度太低。比如粪便潜血检查,它只能发现部分肿瘤出血的迹象,但很多早期癌根本不出血。

而肿瘤标志物,到了升高那一步,往往癌症已经不小了。

肠镜不一样,它能直接看到病灶、息肉、糜烂、肿块的长相,眼见为实。

一次肠镜如果没发现问题,医生通常会根据你的风险评估,建议你5年后再复查,中间这5年,你的“肠道安全”就像上了个保险锁。

这不是我瞎说,是有数据支撑的。

美国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接受过一次肠镜检查的人,未来5到10年内死于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从不做检查的人低了60%以上。

但我们也得实话实说,肠镜确实不是“完全没感觉”的体验。

清肠就够受的了。检查前一天要喝泻药,很多人形容“跑厕所跑到怀疑人生”;检查当天如果不打麻药,插镜过程有点胀、有点转弯的拉扯感。

现在很多医院都提供无痛肠镜,打一针麻醉,检查完醒来都不知道发生了啥。

这年头做个美容、打个玻尿酸都能忍,为啥检查肠道不能?

别忘了,肠癌一旦发现就是要动大手术、做放化疗,恢复期动辄一年半载,比做一次肠镜可痛苦百倍。

还有一个糊涂点:大家总以为“息肉”没啥大不了,切不切都行。

但咱得知道,大部分肠癌,都是从小小的腺瘤性息肉一步步演变来的。

你可以把息肉想成是肠道里冒出来的“坏苗头”,就像地里的杂草,一旦长起来不拔,早晚成祸患。

而肠镜就是那种能一眼识别杂草的“农夫”,顺手一拔,解决于无形。

那些被查出息肉的人,如果拖着不管,几年后真的发展成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好几倍。

不是肠镜可怕,是你没做肠镜更可怕。

再说个让人冷汗直冒的事儿:有些肠癌是“沉默杀手”,它躲在右边的升结肠或者盲肠那一段,早期不出血、不疼、不拉肚子,等到发现,已经转移到肝了。

这种“右半结肠癌”,普通的体检几乎查不出来,只有肠镜能看到。

你说,这种癌要是不靠肠镜,靠啥?

肠镜也不是人人都得年年做。那谁该做、啥时候做、多久做一次?

按照《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有家族史、肠道疾病史、或生活习惯不良者,应提前到40岁甚至更早。

如果查出息肉,医生会根据类型和数量建议复查时间,可能一年、三年不等。

再说一次:这不是多此一举,这是在给你争命。

你可能还想着“我吃得健康、作息规律、没遗传史,不用担心”。但别忘了,人生不是数学题,不是条件列出来就能算出答案。

很多肠癌患者,没有任何高危因素,却一样中招。

这是肠道是个“慢性情绪器官”,它受饮食、压力、情绪、微生态、代谢状态多重因素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悄悄埋下种子。

尤其是现代人“肠道菌群”已经被糖分、抗生素、熬夜折腾得七零八落,连肠壁的“免疫防线”都变得漏风。

这种时候,做一次肠镜,不是吓自己,是给自己一个底儿。

你要真不愿意做,也行,但请你不是在拒绝一根管子,而是在给癌症一个机会。

别拿脸皮薄、怕疼、麻烦当借口。

真到了得病那天,你就知道,那些你曾嫌弃的肠镜,是多么温柔的提醒。

做肠镜,是对自己未来的尊重。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提前发现癌症,而你有这个机会,别轻易浪费。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11):946-960.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3年[J].中国肿瘤,2023,32(2):117-123.

[3]李建伟,王芳,刘炜.结直肠癌筛查中肠镜检查的价值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22,37(5):362-366.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