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银行业而言,不断调整自身的产品、服务甚至是商业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与客户需求的变化,是实现卓越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当下践行五篇大文章的浪潮之中,青农商行更是积极作为,勇立潮头,书写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责任与担当。
“金融学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一个特定的目标,金融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其他的目标实现”,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观点。
他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强调,金融有充足的潜力为我们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
这些观点似乎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构建更好的社会环境、实现更高的社会目标,需要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定调“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同时,就提出了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具体要求。
在此背景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青农商行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创新与发展中打造新增长曲线,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培育新动能、开拓新赛道。
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青农商行自身也实现了高质量成长。
翻阅半年报会发现,青农商行实现了“韧性增长”。截至6月末,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8.59亿元,同比增长4.75%,实现归母净利润20.28亿元,同比增长7.21%。
普惠金融的“新解法”
2019年,三名经济学家因一系列“减贫研究”成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不过,在印度展开的调查显示,尤努斯所推广的“小额贷款”模式并没有带来贫困群体贷款额的显著增加,以及在消费、商业活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质量提升。
也就是说,作为减贫脱贫的一项重要手段,这一在全球被广泛复制和试点的普惠金融模式,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奏效。
总的来看,传统模式下的“小额贷款”模式无论怎样被大力推广,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如何实现规模化,让所有对金融有真实需求的群体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正规且丰富的金融服务;如何提升可得性,让金融服务的成本真正可承担;以及如何让普惠金融在商业上实现长期可持续,而不是做慈善。
而现在,新技术的发展为撬动这一行业难题提供了科技“杠杆”。
据了解,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入,一些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以缓解。通过数字化转型,依托数据平台,银行可以实现在线审核,大幅降低成本,使得普惠金融的实现有了可能性。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青农商行主动作为,靠前行动,探索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持续丰富数字化产品矩阵,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新动能”。
据了解,该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打造了智慧e贷平台,并推出了包括“市民贷”和“农商快贷”在内的多款线上金融产品,有效服务了超过10万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市民,累计放款额达到了160亿元。
此外,青农商行还启动了“政银互联e站通”项目,这是一个集政务、金融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使他们能够在不出村的情况下,享受到包括社保、医保、税务等在内的100多项政务服务,该平台已累计服务超过39.8万人次。
在构建“芯生态·GBbC聚合平台”方面,青农商行深入挖掘了超过500万的客户资源。在教育领域,该银行自主研发了“校园e站通”产品,为教育行业客户提供了包括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和支付结算在内的综合服务。
青农商行还自主开发并推出了“丰收e宝”平台,为农产品收购商提供了订单管理、支付结算和库存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同时,该银行在全省法人银行中率先推出了“扫码付”服务,构建了线上线下统一的商户平台,服务了超过3.16万家本地商户,交易额超过了40.8亿元,无论是商户数量还是交易规模,都位居全市同类金融机构的首位。
通过这些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青农商行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还为当地居民和商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做难而正确的事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假如一国的大部分居民都处于贫困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不繁荣”。
占社会绝大多数的长尾主体的发展状态是影响经济社会整体繁荣富裕程度的重要因素。服务长尾市场主体并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金融需求是普惠金融的初衷和职责所在。
在此背景下,青农商行以“小我”低姿态面向社会大众,在“技术撑腰”的同时做到“服务弯腰”,躬身深耕长尾市场服务,推进金融润泽大众。
具体来看,青农商行通过搭建“总、分、支”三级联动的普惠金融组织架构,打造了“信贷工厂”,上线“普惠智慧平台”等数字化、智能化营销工具,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以标准化、集约化流程服务“三农”客户,提升服务质效。
自2023年11月实施“信贷工厂”模式以来,青农商行已将3000万元及以下普惠业务集中至总行审查审批,极大地提高了审查效率,显著提高了业务处理速度。
青农商行还建立了普惠小微贷款产品体系,推出了包括“e贷系列”、支持经营类产品、科技金融产品、支持创业类产品等5大系列30余款产品,有效解决了普惠客群的融资难题。
在普惠抵押物问题上,青农商行与青岛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推出了“牛转乾坤贷”等创新产品,实现了多方共赢。同时,推出了“碳汇保”绿色贷款产品和“产权交易见证贷”,进一步丰富了普惠金融产品线。
截至2024年6月末,青农商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42亿元,小微贷款余额达到1308亿元,均居青岛市金融同业首位。该行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青岛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信贷业务竞赛优秀银行、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指标贡献单位等。
青农商行不仅关注普惠信贷,还致力于打造普惠财富管理体系。推出了个人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个人存款产品,并创新了大额存单轮次发行新模式。2023年6月,青农商行成为青岛区域首家个人存款余额过2000亿元的银行机构。2024年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达到2170亿元,居青岛市各银行机构首位。
此外,青农商行建立了农商特色“理财超市”,搭建了“自营+代销”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服务个人客户总数近760万户,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2482亿元。
与此同时,青农商行还发挥了“国债下乡”的主力军作用,利用其70%的网点位于县域的优势,深入乡村,扩大国债宣传的触达面,提高居民对国债产品的认知度,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销量连续8年在青岛市储蓄国债承销机构中排名第一。
“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金融如水,居于低处、不与民争利,才能滋养实体经济的万亩良田。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界长期遵从华尔街的“二八定律”,即服务金字塔头部20%的客户就可获得80%的收益,而大批成长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较少。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小微企业是中坚力量,他们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而即使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也都经历过小微企业的发展阶段。
但残酷的现实是,小微,尤其是科创型小微却一直处于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不仅中国的小微企业,马斯克在创立Space X和特斯拉时也曾因为筹不到资金,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并四处向朋友借钱。直到2008年底,马斯克拿到美国航天局的16亿美元订单,两家公司才脱离濒死线。
可以说,科创型小微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核心原因在于,传统风控原则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是基于三张报表和抵押物,但现实中,绝大部分科创型小微都无法提供清晰的财务报表和合格的抵押物。
除此之外,科创型小微还时常面临着临时、大额的资金需求。例如在某个特定研发阶段,或原材料供应紧张时囤货等,他们必须迅速筹集大量资金。无形之中,这就给企业增加了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导致很多科创型小微负担沉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青农商行深入“做小”“做散”,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支持力度。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持续领先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300亿元,青岛市平均每四家小微企业就有一家在青农商行贷款,连续9年荣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此外,对于初创期企业,青农商行重点提供创业类贷款——“人才贷”“府邸贷”“保贷通”等便于获得的融资服务。
比如,青农商行与青岛市人社局合作推出的“创业担保贷”,仅2024年上半年已为青岛市近1800位创业者发放创业贷款4.22亿元,有效支持青岛市创业就业工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向未来,青农商行将始终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持续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普惠客群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覆盖面,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