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原则:
别人服务我们,我们尊重别人,我们服务别人,我们也尊重别人,但不卑躬屈膝。不做讨好型人格,就是卖业务,卖产品,不奴颜媚骨。
一、不可以讨好型人格,不可以有虚荣心,不可以快速决策
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知道我们在与什么人在接触。搞不清楚这个,团队,现金、一辈子的幸福,都可能丢失。
二、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
1、过度严厉的父母:
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求严格,经常批评指责孩子,孩子会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与爱,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
比如:无论孩子怎么努力,父母都只关注成绩,对其他方面的优点视而不见,孩子就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满足父母对成绩的要求上,逐渐形成讨好他人的习惯。
2、忽视孩子需求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长期被忽视。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会试图通过讨好的方式,做一些让父母开心的事,以换取有限的关注。长此以往,这种行为模式会泛化到与他人的交往中。
父母没智慧,努力的孩子,基本都是讨好型人格。这种人到社会上,容易上当受骗,被糊弄,被欺负。要理解很多人也是有缺点的,防止被坏人奴役啊!
三、讨好型人格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家庭环境
在过度要求、批评或冷漠的家庭中,个体可能学会通过讨好来获取关爱和认可。
2、童年经历
童年时期的经历,如家庭冲突、虐待或忽视,可能导致个体形成讨好型人格。
3、社会压力
某些文化强调个体服从和迎合他人,这可能促使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4、个体特质
一些人天生具有较强的利他主义倾向,容易将他人的需求置于首位。
5、焦虑和恐惧
对拒绝或批评的强烈恐惧可能驱使个体采取讨好的策略。
6、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个体可能在早期形成了低自尊和自身价值的怀疑,导致过度依赖外部的认可。
四、如何避免讨好型人格
1、增强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总是迎合他人。
2、学习拒绝
当你觉得自己无法满足他人的需求时,学会勇敢地拒绝。
3、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
在与他人交往时,建立平等、开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沟通模式
4、培养自信心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喜好和优点,建立自信和自尊
五、如何治愈讨好型人格
1、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认识到讨好型人格是内心自卑和缺乏自信的表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优点。
2、拒绝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
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过度顾虑他人的需求。
3、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
避免在互动中过分强调自己的责任或呈现无助感
4、寻求专业帮助
如心理治疗、咨询或参加自助小组
六、如何防止讨好型人格带来的危害
1、避免过度牺牲
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学会表达真实想法
在日常对话中,尝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迎合
3、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主动选择那些关心自己的感受、愿意倾听的人作为交往对象。
4、保持心理健康
通过运动、阅读、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七、维护健康边界
1、明确边界底线
清楚自己在不同关系中的边界,如身体边界、时间边界、情感边界等。一旦他人突破边界,坚定的表明态度,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线不可侵犯。
2、坚守边界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始终坚守自己设定的边界。例如,当同事频繁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忙做事时,明确拒绝,不轻易妥协,防止因边界模糊而遭受更多伤害。
八、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从“好孩子”到“情感奴隶”的隐形锁链,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源于童年情感模式与社会压力的双重绞杀,核心是“用顺从换取安全感”。
穷人家庭的孩子,努力的孩子,最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父母,亲戚,以及老师,以及社会压榨,越穷,越努力,越奋斗,越优秀,越被压榨成讨好型,社会认同。
理解了赚钱可以完全靠自己,我们就不讨好了。
九、讨好型人格的5大“养成陷阱”
1、情感勒索家庭
父母常说:“你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
结果:孩子学会用讨好换取生存资格。
2、过度强调“乖”文化
学校/社会灌输:“好孩子要让所有人满意”
结果:把自我价值绑定在他人的评价上。
3、创伤性人际关系
曾被霸凌/孤立过的人,误以为“讨好能避免伤害”
案例:校园暴力受害者常发展出过度察言观色的习惯。
4、虚假的利他教育
长期被要求”无私“,导致压抑真实需求。
典型表现:宁可自己吃剩饭,也要把肉夹给别人。
5、高敏感基因+低自尊环境
天生敏感+长期被否定,形成:”我不配被爱“的底层逻辑。
十、自救指南:打破讨好模式的4个阶段
阶段1:认知觉醒——看见”讨好背后的恐惧“
练习:每次想讨好他人时,立刻问自己:
”我害怕什么?如果拒绝,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案例:同事让你帮忙加班,你内心恐惧的不是失去同事好感,而是怕被群体排斥。
阶段2:建立边界——从小事开始练习”冷漠“
具体行动:
每天刻意拒绝1次无关请求(如:抱歉,我现在没空帮你取快递)
对话时减少解释(不说”因为。。所以不能”,直接说“我不愿意”)
心理建设:
别人生气是他的课题,我无需为他人的情绪负责——阿德勒心理
阶段3:重塑价值——把能量从外界拉回自身
每日练习:
写“自我认可清单”(如:“我今天准时下班照顾自己,很勇敢”)
做1件“让自己开心但别人可能不满意’的事(如:拒绝聚餐回家追剧)
话术转换:
把“他会不会不高兴”换成“我此刻需要什么”
只关心我需要什么
阶段4:关心重构——筛选能滋养你的人际网
1、人际断舍离:
列出消耗你能量的人,减少接触频次(如:每次见面后都自我否定的朋友)
靠近”允许你做自己“的人,哪怕暂时孤独。
2、社交新规则:
“先让自己舒服,再考虑让别人舒服,如果对方因你的真实而离开,说明就不该同行。”
自己不舒服了,就让他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