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意识到,你并非你当下所发生的那种情绪,你只是被这种消极情绪干扰和笼罩了。当你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情绪的本来面目,和情绪分离时,也就不难化解这些情绪了。——《情绪自救》
最近照顾生病的猫绵绵,对生命有了更多感受。他脑部长了东西,压迫神经,走路打转。越着急,走得越快,打转越厉害,就是说,不管走多快,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可怜的绵绵!但是我发现他非常聪明。这几天,他学会了慢走,慢慢确定自己的方向,去朝着自己想去的地方移动,不管多慢,他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了。
由此我联想到,最近这几年,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叫“爱自己”。但自己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爱自己呢?可能很多人就和打转的猫一样,在原地徘徊。前几年,消费主义盛行,很多人觉得给自己买个价值不菲的包就是爱自己,这几年极简主义兴起,又有人觉得扔掉多余的东西就是回归自己、爱自己。那么,真正的自己是什么呢?这里有三点建议,供朋友们参考。
看到自己,才是爱自己的开始
最近读《庄子》《黄帝内经》等经典书籍,又回归到天人合一的观念里。重新认识到,其实人是一个和宇宙一样的全息整体。身体、感受、情绪、观念、意志,包括行为都是我们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常常放大了某一部分的存在,就像盲人摸象故事里的盲人,我们常常以为情绪或者观念是我们的全部,但可能那只是大象的头、腿或身体。我们常常迷失在其中而不自知。那么如何能看到更真实的自己,活出更真实的生命呢?我的体会是,还得从细节开始。但又不能囿于细节。
拉远一点距离,看自己更全面;投入当下的细节,生命更有质量。
比如,《情绪自救》一书中提到的“情绪平衡法”,比较适合我们练习看到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和情绪拉开一点距离,去关照它,不会盲目被自己一时的情绪左右。
掌握好方向,慢慢走,比较快
慢慢走,会更容易找到方向,就像绵绵一样,急匆匆赶路,可能南辕北辙,离初衷更远,急于想拿到结果,可能会前功尽弃,急于改变自己,反而害了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会以偏概全,还因为我们太急躁了。常常想一口吃个胖子,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人是一种“慢慢生长”的生物,揠苗助长违背生命的规律,特别是在不确定的时代,保持一颗慢慢生长的心无比重要。不急不躁更能保全自己。那些非得在短时间拿到结果的人,很难健康长久地生活好。秉持长期主义,慢慢去了解自己,更适合这个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
做到情绪平衡,生活更有弹性
如前所说,生命是个系统工程,爱自己不是纯外界的,也不只是观念的,情绪的,身体的,意志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个“自己”需要我们平衡各部分。它们互相牵制、彼此影响,情绪会影响身体,身体的病痛也会影响感受能力和情绪认知。《黄帝内经》中就把喜怒悲恐惊对应各个脏腑,并说明了各种情绪和身体之间的变化,相生相克的道理。
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拿情绪来说,当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各种情绪,情绪就不会控制自己,而只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记住,“当情绪出现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抗拒打压它,它便会自动转化。”(引自《情绪自救》一书)
关于自己是什么,如何爱自己,没有统一答案,但是也许答案就是在提问中,就是在思考、观察中,就是在学习工作和心灵成长,输入输出中,就是在反复的操练时,在一茶一饭里,在每个投入生活和工作的心流里。
情绪波动的越大对神经越是滋补[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