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一天,北京城热闹非凡,那一天正是举办庙会的好日子,大街小巷充斥着欢声笑语,就在人群中,一个声音不禁引起身边人的注意。
“您是不是华主席呀?”
“不是不是,赶紧回家,别耽误了明天的工作!”
乍一听,三言两语更像是一场误会,殊不知,声称自己并非华主席的人正是华国锋本人,可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图|老年华国锋其实,当时的华国锋已经淡出政坛,和家人闲居在北京一座四合院内,不过问政事的他却很喜欢市井烟火气息,每每出门闲逛总会被热情的群众团团围住,哪怕乘夜色出门,前面提到的情景也会时有发生。
在他本人看来,隐退就该有隐退的样子,所到之处必须保持低调,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发生,他索性选择尽量不出家门。
如今回看,新中国政坛几乎没有比华国锋更低调的中央领导人了,他也因此有了“沉默老人”的称号,至于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如何?一同了解一下。
一、“过渡式领袖”令人钦敬的民主精神有关于华国锋的传奇政治生涯自不必多言,在毛主席与他初见之际,这位衣着朴素、面相忠厚的后辈就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说当年很多人质疑过华国锋的从政能力,可没有人质疑过他的人品,华国锋的一生就好似一坛好酒,经过的时间越长,回味起来才越有韵味。
粉碎“四人帮”、完成“过渡式领袖”使命、助推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些都是华国锋的功绩,而要说他最令后人钦敬的,还要数那可贵的民主精神。
当年,“华国锋是个好人”这句话被流传很广,如此定义的内涵有很多种,从政治意义来看,大家最认可的便是他的民主作风。
图|华国锋参加“双庆”十年动荡结束后,党内恢复了一些民主生活的生气,政治氛围也没有之前那般恐怖可怕,有着如此改变的重要原因,与华国锋为政的克制与宽容密不可分,这也恰恰是最难得的民主作风。
后来,即便“两个凡是”引发了中央高层领导人的普遍质疑与反对,甚至有人跳出来和华国锋唱对台戏,他依旧没有进行阻止,还一度公开表示。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搞清楚,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团结!”
身处政坛顶峰,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他始终有着党内高度团结的愿景,面对众人的质疑,不管孰对孰错,搞清楚问题始终被华国锋放在了个人荣辱得失之前。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华国锋定下的调子就是让大家讲话。
“我是下了决心叫大家讲话,既然把大家请来了,就要让大家讲话,集思广益!”
后来,有关于自己的错误,他也做了深度的自我批评,理性地提出停止个人崇拜等种种宣传。
就是因为如此宽宏大量的过硬人品,即便离开权力核心后30年里,这位“沉默老人”所到之处依旧能够得到人们的称赞。
二、自给自足的养生之道说起华国锋的隐居生活,之所以他会低调到深居简出的地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年,华国锋和家人们一同居住在北京市西皇城根经委9号院子,他也得以过上期盼多年的寻常生活,想要感受一下市井气息成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虽说他一直都抵制个人崇拜,也在主政期间极力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可他毕竟在粉碎“四人帮”期间做到了力挽狂澜,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功臣。
因为这个缘故,每每想要在自家附近走一走、转一转的华国锋,总是会被路人认出来,最有趣的是,哪怕他每次出门前戴上口罩、做好掩饰,可人们还是能从他的身形认出来,对此,华国锋总是感到无奈又欣慰。
无奈的是,他无意在隐退后再引来更多的关注,屡次被路边的热心群众围得水泄不通,这实在不是他想看到的情景。
源于此,华国锋又想到了一个办法,白天太过显眼,晚上乔装打扮后出门,应该问题不大,可他还是低估了群众对他的喜爱,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当时的他戴着帽子与口罩,几乎到了“武装到牙齿”的程度,要不是他被路人认出后赶紧离开,八成又会被围住。
回到家后,华国锋陷入沉思,为了不再打扰到群众,他放弃了自己想要贴近民生民情的心意,第二天就向家人及工作人员表示,日后没有必须出门的事情,他就老老实实呆在大院里颐养天年。
好在,守着大院过日子,老人家的生活并不枯燥,这也与他平日里的喜好有关系。
不大不小的院子里,有着两个很大的葡萄架,华国锋最多时种有五六十个葡萄品种,足以见得他对于葡萄的喜爱。
图|华国锋笔迹在家人的回忆中,早在1983年,华国锋就在北京郊区找了好几家葡萄园,多次专程前去学习如何种植和管理葡萄架,搞得院子主人一度以为他要经营葡萄种植生意。
除此之外,夫妻俩还在院子中种有其他蔬菜和花草,平日里侍弄这些绿植也就成了老两口最大的乐趣,就在这个总是绿意盎然的院子里,华国锋每天清晨醒来都会走上一圈。
到了收获时节,他最大的乐趣也是邀请家人与工作人员品尝甜美的葡萄和蔬菜瓜果,多出来的还会送到部队。
身体还算硬朗时,华国锋总会亲力亲为管理这些葡萄架,渐渐上了年岁后,他就在一旁指挥,由司机、厨师、警卫员帮助自己一点一点打理着。
可惜的是,如此钟爱种植葡萄的他却几乎不吃葡萄,原因就是他患有糖尿病,日常饮食总是被严格控制着。
说起华国锋隐居后的饮食生活,依旧十分朴素,每天的主食会被控制在二两八钱,曾有一次吃饺子,吃够量的他有些意犹未尽,还是经过夫人韩芝俊的批准后,才又多吃了两个。
平日里的早餐,一般就是牛奶或鸡蛋羹,午饭多是面食,这一点与他是山西人有关,晚饭依旧十分简单,吃点粥和小炒即可。
每天上午,华国锋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看报纸,虽说他已经主动淡出政坛,可对于时政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就如他总会雷打不动收看《新闻联播》一样。
每天下午,他总会会见一到两拨客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山西老乡,也有湖南的老部下,还有不少同代朋友的后代、党和国家的现任领导人。
对于来客,华国锋总是热情欢迎的,他没有什么官架子,也不会居功自傲,不管面对何人总是和颜悦色,言语间更多的是鼓励与认可。
除此之外,了解华国锋的人们都知道,他的书法功底了得,而练字也成了他晚年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锻炼项目,尤其在去世前几年,书法技艺大有长进,与一些国内知名书画家也有过多次切磋,书法名家启功就曾对他的字给出过很高的评价,他也因此常常参加一些小型笔会和书法协会的相关活动。
事实上,这些生活爱好也都彰显了华国锋的人格魅力与他的心系民生,唯一的遗憾就是前面提到的被围观困扰,否则,他一定会常常走上街头或是回乡小住。
不过,即便生活中还有着诸多的不便,华国锋的一生还是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追求。
三、传奇一生的“必须做”别看华国锋晚年深居简出,对于各项政治活动都有些刻意回避的姿态,可有这么一件事是他雷打不动一直坚持到离世的必做事,便是祭拜毛主席。
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9月9日是毛主席忌日,每年的这两天,华国锋都会事先做出精心安排,只为当天能够早早地来到毛主席纪念堂。
人们常说,华国锋是毛泽东时代最后一个政治音符,毛主席身为华国锋的伯乐、领路人、导师,两人深厚的情义的确不是旁人轻易就能理解的。
还记得毛主席交权华国锋之际写下的三条手令。
“慢慢来,不要着急。”
“照过去方针办。”
“你办事,我放心。”
新中国因为十年动荡陷入风雨飘摇之际,毛主席力排众议推举华国锋做接班人,这其中的确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无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对他深深的信任?
晚年之际,华国锋还是会时常想起毛主席跟他多次讲述过的“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的故事,无论他的能力与政见在后来遭到怎样的质疑,当年毛主席最重要的那份嘱托,他的确做到了不辱使命。
图|华国锋祭拜毛主席所以说,每年前去祭拜毛主席,华国锋心中都有太多话想要跟导师倾诉,而他想要去看一看的繁荣市井气、发展中的家乡美景,何尝不是毛主席最想看到的,他们都曾是扛旗者,也才能在家国大事上做到真正的心有灵犀。
临终之际,华国锋回首一生自觉了无遗憾,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后安眠在家乡卦山,那里树多还清静,又是他从小长到大的地方。
2008年8月20日,老人家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就在此后,按照他的心愿,得到中央批准后,华国锋的骨灰得以安葬在交城卦山的华陵中,他也得以守护着家乡及祖国大好河山。
结语以上便是“过渡式领袖”华国锋淡出政坛后的恬淡生活,也算是有滋有味、多姿多彩、怡然自得。
远离政坛30年,他没有写过一本回忆录,也没有公开发表过文章及谈话,即便出席重要政治场合遭遇媒体追问,也只是笑着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话。
他很清楚,自己此生最大的价值不是受人歌颂、敬仰,而是完成接班人使命,为新中国保驾护航,使命达成之际,就是功成身退之时,没有遗憾与不舍,只留坦荡在心间。
如此,才是“沉默老人”对党和国家及历史最好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