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谢彦波:11岁进中科大少年班,深夜纠缠导师,后来怎样

永贞观看世界 2025-03-10 19:31:03

那是1992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物理学教授安德森与妻子早已入睡,突然,一连串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显得异常急迫。

安德森教授万万没想到,深更半夜,谢彦波竟然会突然造访,谢彦波开门见山地说:“安德森先生,请您听我说,我经过详细的演算,发现您的理论存在偏差,我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他非常激动,语气也很肯定,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深夜拜访已经打扰了导师的休息。

第二天,谢彦波被学校劝退的消息炸开了锅,一个11岁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曾经被视作数学天才的神童,为什么会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走到被劝退这一步?

01

1966年,谢彦波在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家庭出生,他的父亲是大学物理教师,母亲是医生,因为父母工作很忙,谢彦波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益阳老家,由奶奶照料。

在老家,谢彦波的生活环境安静而孤独,他很少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大部分时间都自己一个人待着,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世界里。

即使上了小学,谢彦波还是不太喜欢说话,常常一整天都保持沉默,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在放学后玩滚铁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大后他却在学术领域表现得非常活跃,这与他小时候沉默寡言的样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小学二年级时,谢彦波的爸爸无意中发现,儿子竟然自己在做五年级的数学题,爸爸好奇地问他怎么会的,谢彦波很轻松地说,自己只是听了听五年级的数学课,这些题就难不倒他了。

爸爸是个很细心的人,他意识到儿子在数学方面可能天赋异禀,为了好好培养谢彦波的数学能力,爸爸专门为他安排了一整套严谨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

每天早上六点十五分,谢彦波就会按时起床,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学习中。

谢彦波在三年级就掌握了初中数学知识,四年级完成了高中数理化的学习,五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大学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内容。

这种跳跃式的学习方式虽然迅速提升了他的数学水平,但也让他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童年经历,为他将来的人际关系问题埋下了隐患。

信源:当年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哪去了2018-03-12 红网·红视频

小学五年级,谢彦波参加了一场高中数学竞赛,并取得了二等奖的成绩。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于是拿出一本数学练习题集让谢彦波尝试解答。

结果,谢彦波很快就解答出了大部分的难题,解题速度之快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

1978年,年仅12岁的谢彦波就被特招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这件事当时轰动全国,他瞬间成了家喻户晓的“神童”。

02

人们经常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他的身影,他戴着红领巾,玩着铁环,这些画面让无数青少年把他当成了学习的楷模。

在少年班这个汇集了众多天才的地方,谢彦波的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他的数学考了96分的高分,其他科目也都超过了80分。

这些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也暴露了少年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他们虽然非常聪明,智力发展超前,但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却很欠缺。

18岁时,谢彦波就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去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他原本希望跟着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森教授做研究。

但因为安德森教授已经带了别的学生,谢彦波最后跟着一位来自台湾的华人女教授学习,这位女教授特别照顾谢彦波。

谢彦波的研究进展很顺利,论文也已经有了大致的模样,正当一切看起来都充满希望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安德森教授的入学邀请。

谢彦波没有一丝犹豫,就放弃了马上就要到手的博士学位,决定去跟随安德森教授学习,实现更高的学术目标,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向顶尖学者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03

谢彦波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安德森教授的研究领域存在差异,他的论文里,很多观点与安德森教授的理论不一致,甚至想否定安德森教授的学术成果。

安德森教授曾经比较含蓄地说:“你的英文表达不够好,我理解不了你的论文内容。”这并没有促使谢彦波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反而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谢彦波多次和安德森教授发生争执,甚至还在深夜跑到导师家里,和导师以及师母激烈争吵。

由于之前发生过“北大留学生卢刚枪杀美国导师”的事件,安德森教授夫妇对谢彦波深夜来访感到害怕,担心他可能会做出危险的事情。

第二天,安德森教授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学校,普林斯顿大学最终以存在安全问题为理由,让谢彦波退学。

回国后,谢彦波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书,日子慢慢恢复了平静,他成了家,有了孩子,过起了普通人的日子。

但他始终没放下学术研究,对数学和物理的热情依旧很高,不过,他在课堂上偶尔会突然把书扔在地上就走出教室,对意见不同的同事也毫不客气地批评,甚至常常在上课的时候露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笑容。

这些举动让学生和同事们都觉得难以理解。“谢神童肯定在笑我们都是蠢材。” 学生们背地里悄悄说,“别人不了解他,或许他也难以理解他人。”

面对记者,谢彦波依旧认为,安德森教授的偏见和不公正让他学术生涯受挫,这可能也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不服气和委屈感。

笔者认为

谢彦波的遭遇让大家开始认真思考天才教育的问题,他拥有异于常人的智力和学术能力,最终却在学术道路上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有才能的人,而不是培养出像谢彦波这样最终失败的天才呢?

0 阅读:679
评论列表

永贞观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