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外国国家豁免法》,从明年一月开始正式施行,外国国家从此可以成为中国法院的被告。在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介绍称,制定《外国国家豁免法》是全国人大的正常立法活动,旨在健全中国的外国国家豁免制度,为法院审理涉外国家以及外国财产案件提供法律依据。
《外国国家豁免法》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规定外国豁免制度的法律。在调整之后,中国法院可以受理、审判以外国国家为被告的案件,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促进对外友好交往。值得注意的是,在严格限制条件下,中方还可对外国国家商业活动财产采取强制措施。
在此之前,中国采取的是“绝对豁免”立场,不会受理针对外国国家财产的案件。因此,在商业纠纷中,造成了一些不对等的局面,中国企业在遭受外国制裁时,就只能吃哑巴亏,导致中国企业利益受损。《外国国家豁免法》的出台,让中方手中多了一把斩断长臂管辖的利器,中国企业在面对涉外纠纷时,也会有更多的法律保障。如果外国企业或政府在打输官司后不肯赔偿,那么中方就可以强制罚没其财产。
《外国国家豁免法》的通过,标志着中国涉外法律工具不断扩大,切实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此前,中方还先后颁布了《对外关系法》和修订《反间谍法》,加强了对外国干预的应对措施。
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进行污蔑抹黑。还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和限制。尤其在高新科技产业,美西方国家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仅联合亚洲盟友中断对中国的出口,还颁布法令,不允许美国企业对中国芯片领域进行投资。还有部分美国企业,更是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背后却在捅刀子,推动美国对台湾的军售。对于这种国家和企业,中方必须要依法对其进行反击和惩治。
实际上,“外国豁免法”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美国早已颁布了数部涉外法律,以保证美国在海外的权益。但是与中方不同,美国的涉外法律大多数成为了美国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尤其是数部关于“人权”的法案,更是成为对他国实施制裁的依据和理由。中国颁布涉外法律,并没有想过做与美国相同的事情,而是维护自身海外利益。外交讲究对等,当一些西方国家仗势欺人的时候,中方也必须要有反击的手段。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西方国家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抛之脑后,不仅扣押冻结了俄罗斯在海外的资产,甚至还考虑将这些资产交到乌克兰手中。俄罗斯的遭遇向中国提了一个醒,不能太过于信任西方国家的道德水平,对于那些可能会扣押中国资产的国家,中方需要提前做好防备。虽然中国正在逐步减少此类风险,但是威慑措施还是必要的,想要动中国的利益,还是要掂量一下后果。
此次中方改变立场,国际贸易往来中的争端,中国法院也不再需要将案件管辖权交到他人手中。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全球第二大贸易国,也需顺应国际趋势,结合本国国情,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更好地处理国际民事交往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