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河南省会为何从开封迁至郑州?事实证明毛主席高瞻远瞩!
在大部分老河南人的印象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省省会并不是在郑州,而是古都开封。直到1954年,河南省会才由开封变为了郑州。

这是一段独属于当地人的往事记忆,但其中却隐含了毛泽东主席对于国家大事、地方发展的敏锐把控。
那当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西迁至郑州,这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952年8月,河南省政府在省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上,提出了省会迁址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位置偏于全省东部,对指导全省工作多有不便郑州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亦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较大。如省会迁往郑州市,对全省乃至两个市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1952年,毛主席亲临河南视察。
1952年,毛主席亲临河南视察,可就在几天的行程后,主席却直接拍板,让河南省的省会迁往郑州。
这其中有何用意?
当年毛主席首先来到滚滚黄河之畔,仔细察看这条古老的母亲河的现状。武警官兵事先就已封锁河岸,以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当毛主席行踪显现,原本沉寂的河水似乎也为之激动,掀起阵阵惊涛骇浪。
毛主席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缓步走进黄河,他凝视这条哺育华夏子民几千年的江河,不禁想起了开封城屡遭洪水的惨景。
北宋时期,一场特大决口就导致34万人离难,开封几乎被全部淹没。若将省会设在这里,何时还要重蹈覆辙。
离开黄河后,毛主席又实地考察了开封城,这座拥有4100年历史的古都,虽然灿烂辉煌,但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开封城四周平原广阔,加之泥沙淤积,使得城池地势低洼,城墙外侧丘沙甚至更高,一旦发生决口,人们将无处可逃。
最后,毛主席来到了小小的郑县城,虽然这默默无闻,但地理位置实在优越,远离黄河,避开了水患风险。县城四周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更重要的是京广线和陇海线在此交汇,是全国重要了铁路枢纽,当年修建黄河大桥时也是选址此处。无疑,郑县正是一块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处女地。相比洛阳、开封这些古都,这里没有太多旧城遗存,更利于新中国大规模开发和城市规划。而且,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也吸引了大量商人投资兴业,经济十分活跃。考虑到种种有利因素,毛主席返回北京后,很快就拍板定夺,同意将河南省会迁往郑州。


1953年,中苏两国政府就共同启动了新郑州城市建设,隔年省会正式由开封迁往郑州。

新郑州城
70多年过去了,看看如今的郑州吧!这座新兴城市已然腾飞,成为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跻身全国新一线城市行列;绿树成荫的大街小巷,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景观,还能想象得到当年郑县的小小村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