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大同城,有一对新婚夫妇,名叫李明和王丽。他们在新婚后的第一个大年,满心欢喜地准备着迎接新年的到来。按照大同的传统,新婚人家大多要贴年画,而他们最看重的,便是那幅《麒麟送子》的年画。
李明和王丽成婚已有一段时间,他们渴望着能早日有一个孩子,为家庭增添新的活力和欢乐。听闻麒麟主司送子,他们对这幅年画充满了期待。
年画中的麒麟,龙头、牛尾、鹿身、细腿、马足,全身披甲麟,威风凛凛。麒麟背上驮着一个手抱莲蓬的儿童,寓意 “连生贵子”。后面跟随送子的女子,穿戴华贵,温柔可爱。背景祥云缭绕,喜庆吉祥的气氛弥漫其中。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年画贴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会对着年画默默祈祷,希望麒麟能为他们送来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在大同城的另一边,有一位老画师。这位画师一生热爱绘画,尤其偏爱画麒麟。他的屋子里挂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画,每一幅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情感。
老画师年事已高,却无儿无女。他常常独自对着自己的画发呆,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渴望。或许是他的执着感动了麒麟这一有德行的 “仁兽”。
一天晚上,老画师在睡梦中突然看到一只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个小孩子,朝着他缓缓走来。麒麟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孩子的笑容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灿烂。老画师一高兴,笑醒了,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
然而,奇迹却在第二年发生了。老画师和他的妻子竟然得了一个 “老来子”。这个孩子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都称这孩子为 “麒麟童”。
这个消息很快在大同城传开了,“麒麟送子” 的习俗也更加深入人心。李明和王丽听到这个故事后,心中的希望更加坚定了。
与此同时,在大同城的历史长河中,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麒麟的古老故事。《春秋》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天,鲁哀公在西部狩猎,鲁国叔孙氏家臣鉏商捕获麒麟。此事被孔子知晓,他流泪悲叹鲁王室注定要衰亡。
原来,在古代,人们认为麒麟是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它被射死捕获则被视为是凶兆,也是王室将亡的预兆。孔子因此中断了他的《春秋》的写作,后由其弟子续成。后人称《春秋》为《麒经》,也称《麟史》。从那时起,人们对麒麟的信仰便愈发深厚。
至于麒麟何以能送子,在古老的文献中也有记载。《论衡》中云:“麒麟,兽之圣也。”“兽” 与 “寿” 谐音,因此,麒麟寓意福寿。而《礼记・乡饮酒义》说:“产万物者,圣也。” 作为 “圣兽” 的麒麟能 “产万物”,而 “圣” 又与 “生” 同音谐意,因而,人们也就视它为能送子。
古时,嫁女多在春天。麒麟有孳茸报春的本领,给人们送来春天,带来子孙的繁衍。这样 “麒麟送滋” 就被人们深信不疑。由于 “滋”“孳”“子” 互通,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为使含意更为鲜明,就逐渐改称 “麒麟送子” 了。
李明和王丽始终坚信,麒麟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继续着每天的祈祷,期待着那幸福的时刻早日到来。而在大同城的每一个角落,麒麟送子的故事也在不断地传承和演绎着,为人们带来希望和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