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晚清政治架构重新洗牌,慈禧崛起之战

杨修聊历史 2023-06-12 12:59:00
咸丰托孤背后的政治考量

公元1861年农历7月16日,热河行宫里,奄奄一息的咸丰皇帝躺在病榻上。

自知时日不多的他心中不免苦楚,不仅是自己未享受完荣华富贵就要驾鹤西去,更上火的是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才五岁。

一旦自己逝去,这个丫丫学语的孩童便不得不继承大统,用他稚嫩的肩膀扛起庞大沉重、千疮百孔的大清江山。

作为父亲、作为大清帝国的掌舵人,他必须为自己的儿子布好局、稳好盘,于是他挣扎着起来,召见自己的八个亲信宗室及大臣。

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在君臣一阵令人感动的寒暄后,咸丰令人拿出自己已准备好的遗诏向众人宣读:

“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以上八人被称为“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同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御赏”印章,授予载淳“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懿贵妃(慈禧太后)掌管。

在咸丰看来,幼主登基,君弱臣强,八大臣固然是自己的亲信大臣,但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人性是不可靠的,只有制衡才能保持爱新觉罗江山稳固。

因此咸丰将两枚大印交给慈安慈禧掌管,“御赏”为印起,有修改谕旨的权力,“同道堂”为印讫,有拍板生效的权力。

这样一来就形成顾命八大臣负责秉政和票拟,两宫太后负责决策和批红的局面。咸丰在自我良好的感觉下于7月17日逝去。

从权力的本质来看,顾命八大臣受制于慈安慈禧,处于下风,这也正是咸丰乐于看见的,他的目的就是要两宫太后牵制八大臣。

在咸丰看来,八大臣是未来大清政权运转的基础,只要八大臣无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便可万无一失。

然而咸丰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苦心选拔的顾命八大臣在自己死后三个月就被轻松一窝端。

顾命八大臣的政治结构缺陷

顾命八大臣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执政根基十分薄弱。

下面我们逐个扒一扒:

首先是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

载垣,雍正十三弟怡亲王胤祥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为铁帽子王之一,历任御前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职。

端华,努尔哈赤之侄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世袭郑亲王爵位,也是铁帽子王之一,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同时也是肃顺的哥哥,以上两位是宗室亲王,地位最为显贵,其中载垣是名义上的八大臣之首。

其次是肃顺,同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但因是妾生,未能享受太多尊贵待遇,在宗室中存在感较低,与哥哥端华相比,可谓同姓不同命。

但是因能力强,十分受咸丰的喜爱,任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位高权重,在热河期间更是统领行在一切事务,是顾命八大臣中实际的首脑。

第三,景寿,外戚,娶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是咸丰的表姐夫,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

最后是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翰林出身,后任领班军机大臣,军机处中资历最老,班次最前。

匡源,汉人,出生于书香门第,通过科举入仕,因才思敏捷、文采卓异被咸丰赏识,历任吏部侍郎、军机大臣。

杜翰,是帮助咸丰夺取皇位的帝师杜受田的长子,凭借老爹的关系,被咸丰重用,任军机大臣。

焦祐瀛,背景浅薄,科举入仕,任军机大臣兼太仆寺卿。

以上便是八大臣的具体背景,那么为什么说八大臣执政根基薄弱呢?

首先,从八大臣的血统身份看,没有一个是道光系的嫡系后裔,载垣、端华、肃顺均为旁支宗室,另五人有外戚有朝臣,道光直系血脉全部被排挤出去。

而且景寿还有一个身份——他的妻子是奕訢的亲姐姐,也就是说,他是奕訢的亲姐夫,这层关系远比他与咸丰近得多,关键时刻不反水才怪。

其次,缺少内阁及元老大臣,八人中只有肃顺是协办大学士,虽然在清朝,内阁只是有名无实的宰相,仅是文书草拟虚职部门,但大学士品级却是正一品,若非德高望重之辈,根本无法企及。

而八人中有御前大臣、有军机大臣,唯独没有内阁,这就引起了内阁元老们的不满,而且当时军机大臣有五位,四位都入选了,单单把文祥排除出去,这也引起军机处内部的分裂。

最后,八大臣全部是文官,没有军方势力,要知道当时的大清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满洲八旗绿营调往各地平叛。

当时的兵部侍郎胜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均手握重兵,在朝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光临终时僧格林沁就是顾命大臣,而咸丰遗诏却没有一个军方代表,这让满洲军事勋贵极为不满。

当然,咸丰也有着自己的深层次考虑,恭亲王奕訢在道光时期就是其皇位有力竞争者,直系宗室一直是咸丰防范的重点,咸丰通过重用肃顺等旁支宗室就是为了打压直系。

不过奕訢虽然有威胁可以理解,但他的七弟奕譞也被排挤出去,这就说不过去了。

至于其余几位外戚和汉人,正因为背景薄,资历浅,才不会有颠覆政权的危险。

不过机关算尽太聪明,咸丰想的太多,反倒作茧自缚。慈禧也利用此矛盾,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将直系帝胤、内阁、军方等各个利益集团捆绑在一起,对顾命八大臣开展致命反攻。

尤其是肃顺,他曾经建议咸丰仿效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杀慈禧,致使慈禧与肃顺的关系势同水火。

慈禧以快打慢,闪电铲除八大臣

1861年8月1日,恭亲王奕䜣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帝的梓宫。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记载:奕訢化妆成萨满巫师,与慈安慈禧秘密会见两小时,定下政变方案,很快奕訢便启程回京。

由于八大臣均在承德,京城主要由奕訢、文祥等把持,这就给奕訢从容布局的时间。

8月2日,两宫太后下旨,任命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以此掌握实际军事权力。

当时的八大臣中,端华为行在步军统领,掌管一万行在军队,因此对于慈禧的这一安排并未在意,不过很快八大臣与慈禧就爆发了第一次冲突。

8月6日,御史董元醇在内阁大学士、四朝元老周祖培的授意下,上了一封请太后垂帘听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

董元醇一介御史竟敢公开挑战咸丰遗诏,肃顺认定必是慈禧授意,十分恼火。

8月18日,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要求就董元醇的奏折公开讨论,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奏折遭到八大臣的强烈抨击,并与慈禧发生严重争吵。

据史籍记载:

“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

小皇帝竟被吓得尿了裤子,可见现场争斗之激烈,载垣、端华等更是负气不视事,与两宫太后冷战相持。

在此期间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哭奠,率兵经河间、雄县兼程北上,为两宫太后站台助威。

此时的京师已被奕訢、奕譞控制,京畿地区掌控大军的胜宝、僧格林沁也暗中支持,慈禧只待编网收口。

9月23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奉梓宫先行回京,按正常行程,需要六天抵京。

然而两宫太后只陪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自己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决定和载垣、端华等七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

为了打好时间差,慈禧等人不顾雨天泥泞,一路不停,只用两天便赶回京师。

9月29日,两宫太后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訢等,10月1日发动政变,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譞拟好的关于肃顺等人罪状的谕旨,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

当场逮捕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革职拿问,并派醇郡王奕譞率兵赴京郊密云逮捕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

载垣、端华、肃顺等领头三大臣被处置,剩余的五大臣自然是树倒猢狲散,景寿第一个跳反,其余四人也缴械投降。

同时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两宫太后则在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下正式垂帘听政。

10月5日,在周祖培的建议下,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

10月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赐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大臣或流放或充军。

值得一提的是,景寿虽被削职,但保留公爵,后来在1862年又任蒙古都统、御前大臣等职,是八大臣结局最好的。

穆荫由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先是被撤职流放,后被赎归,殁于家中。

匡源、焦佑瀛被革职,再未被录用。杜翰由于其父亲帮助咸丰夺位的关系,自然被奕訢记恨,先是被革职,然后流放新疆,五年后病逝。

至此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从此清廷形成议政王奕訢总揽朝政,两宫太后总裁懿定的新格局。

0 阅读:4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