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空气闷热人心烦躁,我爸和我因为考上重点高中的奖励兑现问题产生了争执,话赶话儿拱了火,他抬手就给我一大嘴巴,我二话不说摔门而出。在此后的整整三年时间里,我再没搭理过他。
转过年来我的大偶像王朔导了一电影儿,《我是你爸爸》,冯小刚饰演的马林生在戏里急眼了对着他儿子马车同学就是一顿猛抽,看得我在离家二百多公里的大学宿舍里泣不成声。从此以后那三年成了我和我爹漫长父子关系中抹不去的一截儿伤疤,我后来数次陪他喝酒,始终避而不提。
二十年都过去了,我的人生都已经翻倍了,没想到却还没翻篇儿,邓超一部《银河补习班》又给我看颓了。
和早期讨论父子关系的经典影片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徐静蕾的《我和爸爸》中拧巴挣扎、互相伤害的父子关系不同,《银河补习班》里的邓超,简直是“别人的爸爸”的模板。
上一个让人如此感动的好爸爸角色还是《长江七号》里的周星驰,但比起周星驰那个苦中作乐的略带“魔幻”色彩的故事来,《银河补习班》则更加写实。
这部戏里的儿子叫马飞,很难不让人想起二十年前那个不太走运的孩子马车。马车同学上学跟老师掰扯“这三种眼神儿怎么一块儿使”让老师轰出教室,放学还得面对趾高气昂的父亲;马飞同学的父亲却在万众瞩目中给他送上生日礼物,并且告诉他等你长大后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真是同姓不同命。
如果说马车让我有代入感是因为我们有着相似的遭遇——我们的父亲同样严苛、暴力、蛮不讲理,又同样在某个瞬间流露出他对你柔软的那颗真心让你的倔强瞬间崩溃,那么《银河补习班》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邓超出色的演技——无论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历经坎坷的中年时代,还是大爱无疆的老年时代,邓超的马皓文,符合你小时候对“别人的爸爸”的一切想象。
更符合我们曾经诅咒发誓自己长大后要成为的样子——绝不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几天前我的一个朋友问我,她儿子考试考得不好,整天玩儿游戏,该怎么办。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台词:“他是好孩子,需要被了解,仅此而已。”
《银河补习班》和《放牛班的春天》一样,堪称如何与孩子相处、沟通、引导的教科书。编剧俞白眉大概是用尽了毕生的经验才凝结成了这个剧本,其中关于教育孩子的金句频出,马皓文对于马飞的理解,完全可以当作我们为人父母的范本。
影片制作上的精良也加深了这种代入感——故事在韦唯“我们亚洲”的歌声中发生了,随着“悠悠岁月”“弯弯的月亮”“好大一棵树”“快乐老家”这些熟悉的旋律进行着年代的切分,自然地将我们带回到回忆的情境之中,马飞所在学校的学生们高考结束集体撕书,雪片般的课本碎片从天井中飘落的场景,又将人带回熟悉的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的名场面中。
全中国的父母都生活在焦虑之中的今天,《银河补习班》并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只是一段父爱如山的温暖故事,捎带手儿进行了一点儿关于教育的辩论,如果可以给没有硝烟的“黄庄战场”上“肉搏”的海淀家长们提供一点新的思路,那应该算是意外收获了。
影片结束的时候银幕上打出“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我在黑暗的角落里悄悄地流泪。成为父亲之后才知道,做一个爸爸太难了,你想让她成为优秀健康独立自信的女孩,就要做好一个道理要讲一百遍的准备,还要做好第一百遍也不许生气,准备再讲第一百零一遍的准备,为她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准备好建议,为她的每一次挫折准备好鼓励,为她的每一次哭泣准备好肩膀。
爸爸两个字好辛苦。
女儿,我第一次当爸爸,没什么经验,万一当得不好您多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