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大卫休谟曾指出尽管利益支配着人的行为,但是利益本身以及人类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是受观念支配的。三十多年,中国公众可支配资产不断增加,个体财富观念不断增强,人们对劳动薪酬以外新的财富创造、积累的途径、方法有了强烈求知需求。
进入21世纪后,自媒体以其较低的表达成本、表达技术门槛以及较为充分的表达自由度,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大众化舆论平台。有着财经专业知识背景的金融从业人员、经济学者、企业家、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在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面向渴望致富的公众,不断发表涉及到个体买房、炒股、投资理财等致富路径,以及对于完善各项财富分配制度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财经评论。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观念影响着社会共识和公众的行为选择,并进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涉及配置公共权力资源和公共劳动产品等重要制度安排、决定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既得利益,是管理国家和民众的重要活动。
历代思想家也总是热衷于从国家这个宏观视角来谈论经济,至于个人、家庭等单个生产单位如何处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社会微观经济发展问题,则很少有人论及。也就是说,关于普通百姓家庭财富创造、积累、分配等方面的微观经济问题,中国封建社会较少有思想家进行论述和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既缺乏表达主体,也少有表达渠道。
19世纪初,西方来华传教士和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中文报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闻信息开始登上这一当时的先进媒介。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向中国人输入西方商业价值观,希望通过介绍西方经济发展理念与制度,改变中国人对于西方社会“野蛮落后”的认知,打开与中国自由通商的大门。
如传教士郭士立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极力向中国人传播西方自由通商、通商致富的观念,幻想中国人建立起对西方国家的亲近感。早期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创办报刊传播的经济信息内容跨度较大,从宏观的国家经济视角到微观的民间商业视角,甚至包括西方商业保险制度和股份制度、到港的商品物价等都有涉及。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如《循环日报》、《时务报》等,开始进行经济新闻及其评论的传播,把财政、商业、贸易等经济议题推向中国人的视野,让国人有机会学习和了解西方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发展知识,并积极宣扬发展民间资本主义工商业,促成了晚清民族工商业的大步发展,唤醒了国人的财富创造意识,民间个体财富数量迅速增长。
在这些由士人知识分子转变而来的报人创办的报刊上,其承载的个体财富观念表达较为充分,报人成为这一时期个体财富观念的代言主体。至20世纪30年代,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后,中国民族工商业达到繁荣状态,但紧接而来的抗战,使这一时期报纸经济内容的重点转向了国家经济形势与救亡图存的宏观视角,这一时期的中文报刊,如《申报》、《大公报》等版面上,对于国家经济状况的评论成为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三十年间国家经济发展一波,民间个体财富损耗严重。后来,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新阶段。从最初的恢复商品和劳动力自由交易、企业股份制改革,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融体制变革,房地产改革、保险业异军突起,再到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制度改革,长久以来束缚百姓致富的枷锁被逐渐打开,百姓个体财富观念开始觉醒。
三十多年间大量的社会财富被生产和创造出来:按美元计价,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147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03585亿美元,增长了70倍,人均GDP从1980年的173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8016美元,增长了约45倍。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12.3%。中国民间个体财富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个人储蓄存款21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6年中国个体财富总值整体累计17.4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
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金融产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6954亿元,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由1978年的4.6%增长到2014年的7.38%。从1992年开始的证券市场化改革,则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散户投资市场。
人们开始思考财富、金融、资本等问题,财富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财富创造的潜能被不断激发。
中国有8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通过劳动不用现金就能实现温饱,人们甚至一度以穷为荣、以富为耻,只需要权衡政治地位,不需要权衡经济地位,个体财富观念淡漠,缺乏表达的欲望、主体及载体。
城市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生活及各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上升,以往由和单位考虑解决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花大钱”的事项,也逐渐被市场化服务所取代,“什么都需要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带给每个人在经济利益上的自主选择权力,等于带给每一个人致富的机会。
但由于个体财经知识、实践能力、对机遇的把握能力等差异,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被拉大,而个体财富观念则在这样的机遇和差距面前不断觉醒和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财经事件,如美联储加息、美元人民币汇率波动、石油和黄金价格的涨跌等,会直接、迅速波及中国百姓的个体财富,并产生直接而具体的影响。
曾经一度远离经济学常识,不需要财经知识的中国百姓,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往往无法领会其重大意义。近年来技术不断升级和演变的自媒体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人们架设了一方“零门槛”数字媒介出版和表达平台,众多学者、专家、草根等自愿免费参与撰写、24小时开放、随时更新的自媒体财经评论为中国百姓深入和全面了解中国和全球经济提供了一本“百科全书”。
由于经济学起源于人们对于个体和家庭财富的研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把经济活动本身定义为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自媒体财经评论立足点,就在于利用经济学理论及常识去评判和分析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事件和现象对个体财富的影响。
自媒体财经评论成为人们随时交流财经知识、交换对财经政策看法、表达财富创造想法,共同寻求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变革之策的平台;
成为社会转型期各阶层进行经济利益博弈、表达财富观念的途径;成为中国公众个体财富观念觉醒和表达的重要载体。在新浪博客排名中,排名前三位的博主都是写作财经评论的财经博主,并且点击量累计都已超过10亿,排名第一位的博主徐小明每篇博文点击量都过十万,个别博文甚至点击量过百万。
叶檀、郎咸平、李大霄、吕平波、童大焕、刘姝威、沙邑农、刘晓博、谢百三、董藩等都是拥有巨大阅读量和影响力的财经自媒体人,发表的观点和见解也深深影响着受众。目前,在自媒体上通过发表财经新闻评论来表达个体财富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经济学者、证券业从业人员、银行和证券机构的工作人员、国家官员、普通公众纷纷在互联网上,阐述自己对于中国经济政策、经济新闻、经济事件和现象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判断、思考,从这些意见、思考和判断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个体财富观念的涌动,人们对拥有财富、过上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些自媒体财经评论人成为公众个体财富观念的代言主体,通过自媒体财经评论的撰写,表达出渴望通过劳动和资本运作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监督和规范经济政策和制度,实现生活富足和人生成功幸福的美好愿望。在财富浪潮涌动的21世纪,自媒体财经评论承载着人们沉甸甸的财富愿望和期盼,其上每天不断更新的内容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个体内心对于财富观念的真实表达。
新闻传播实务的研究者,有必要探究这种时代现象,深入了解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主体构成、具体内容、核心观点、传播方式,产生的社会影响、存在的困境与出路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揭示自媒体财经评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