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才子做官仕途不顺?别赖环境,情商堪忧是主因

好哥聊历史 2023-08-18 09:25:48

打开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才子出身的官员不可胜数,然而,其中的才子为官做得高的、做得久的,却比例颇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古代的才子官员命运坎坷呢?当然,外因肯定有,比如当时的统治者,社会制度,但内因大多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情商实在堪忧。下面列举几个情商低,却才华横溢的代表人物。

解缙:言多必失

解缙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神童”之称名扬天下,5岁过目不忘,7岁下笔成文,10岁背诵千言,12岁读尽儒家经典,通晓义理,19岁乡试解元,成为江西省科举状元,一年后进士及第。解缙的人生前20年,几乎就是在跟世人证明,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天才。

朱元璋感慨解缙才情和治国之能,对其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后来称帝的朱棣更是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一个父子,一个知己,成为明朝第一任内阁首辅,主编《永乐大典》,解缙得到的恩宠冠绝天下。

但解缙的失败,恰恰在于他的前半生太过顺利,导致他渐渐忘乎所以,什么人都敢骂,什么话都敢说。他一出仕就怒斥兵部都是尸位素餐之辈,惹怒了尚书沈潜。之后又上书为李善长辩冤,参奏御史袁泰,给自己树了一帮政敌,天天被参。在朱棣的立储风波中,解缙多次拉偏架,又惹了汉王朱高煦,被其进谗遭贬,最后下了诏狱,被锦衣卫灌醉丢到雪地里冻死。

杨慎:“大礼议”事件一根筋

杨慎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父亲杨廷和是四朝元老,两朝首辅,是一代改革名臣。而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才华更甚解缙一筹,12岁所作诗文名震天下,24岁状元及第。凭借父亲的人脉和自己的才名,杨慎的未来仕途要升迁,简直易如反掌。

但杨慎自己却对权势毫无兴趣,一心的抱负都在匡正天下的宏大理想上。他指责贪玩的正德皇帝“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奈何正德皇帝不搭理他,便愤而辞官。嘉靖继位后,再次出仕的杨慎又天天不厌其烦地给皇帝讲任贤亲民的大道理,搞得嘉靖也不待见他。

后来在“大礼议”事件中,杨慎更是率领群臣跪在左顺门劝谏,号啕大哭,被愤怒的嘉靖抓进诏狱数加廷杖之刑,差点死在狱中,之后更是被充军云南。当时的云南属于蛮荒之地,而多病缠身的杨慎在蛮荒之地一呆就是30年,直至去世。不过也因为这难得的悠闲,让杨慎诗文存世极多,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乎妇孺皆知。

孟浩然:领导面前发牢骚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终身没有做官,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出身于襄阳一个有些薄产的书香之家,他曾拜访时任宰相的张说,希望求取功名,恰好碰到玄宗来访。孟浩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躲到床底下去了。

玄宗并未责怪于他,而是叫他作首诗来听听。他倒好,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却敢在皇帝面前发牢骚,做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一句“不才明主弃”惹得玄宗大怒,道:“你又没向朕求官,朕哪里抛弃你了,休得在这儿信口雌黄”。说完之后,甩袖而去,剩下孟浩然与张说大眼瞪小眼,再也没有做官机会。

贾谊:经不起挫折的玻璃心

贾谊,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成为皇帝的智库人员,不到一年又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传颂千古。

贾谊确实文采斐然,但他的理论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待当时的局势。但是皇帝,他需要摆平各种势力,以保障国家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他想知道自己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策略。但贾谊所有的文章谈的都是大政方针而非具体的策略,他自认为只要按我所说的去做,定能威加海内,富国强兵。所以,汉文帝除了欣赏他的文才外,其它都是敷衍。

后来贾谊去做了长沙王的太傅,远离朝堂,这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贬谪,也是皇帝让其锻炼,积累了经验后再回来干。文帝还他当了自己最爱的幼子太傅,这肯定是出于栽培的角度来考虑的,而这时的贾谊才27岁,以后的路还长,如果假以时日,这贾谊定有大发光彩之日。

但贾谊并不这样想,他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而悲伤,在去赴任的路上,贾谊心里特别委屈,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失意忧郁,后来更是因为他辅佐的诸侯意外死亡而内疚,竟至英年早逝,悲戚而死。

薛道衡:说话不过脑子得罪人

薛道衡被后世誉为“大隋第一才子”,他不仅文学造诣高深,而且政治才能也十分出众,因此颇得隋文帝的信任。不过薛道衡有点死脑筋不会转弯,开皇年间,他遭人弹劾,结党营私,隋文帝大怒,一气之下将他流放岭南。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杨广即位,他就是隋炀帝。隋炀帝任命薛道衡为掌管图书文籍的秘书监,招薛回到京师,并干起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其实炀帝对薛道衡不错,薛应该十分感激他才对。可薛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刚刚抵达都城,就急急忙忙给皇帝呈上了一篇长文,名为《高祖文皇帝颂》。

在这篇文章里,薛道衡用尽毕生所学,把隋文帝狠狠地夸了一次,说他武功卓著,一统天下,宅心仁厚,万民敬仰,堪称千古一帝。隋炀帝以为薛道衡在暗讽自己,从此结下了梁子。没过多久,炀帝下诏让群臣商讨新的法令。群臣意见不一,商讨了很久也没定出个结果。薛道衡不耐烦地说:“要是高颎今天还在,这事早就办完了。”

那么问题来了,高颎为什么不在?因为高颎早就被隋炀帝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处死了。这一番话,又把炀帝给得罪了。隋炀帝下令逮捕薛道衡,并让御史大夫裴蕴负责审理。裴蕴这人,最擅长见风使舵,迎合上意,他看出炀帝对薛道衡心怀不满,赶紧上书建议处以薛道衡死刑。炀帝看了裴蕴的奏章,十分高兴,马上下达诏书,赐薛道衡自尽。可怜一代才子,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经常说一个人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受到了不公待遇。但其实我们更应该深思一下,为什么同样的时代,有人就能如鱼得水,有人就命运坎坷呢?这更与其自身性格有着决定关系。也许他们恃才傲物,也许他们智商太高,拉低了情商。各位看官怎么看?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