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小县砍掉10部门,省下5000万!

每日大观 2025-04-11 15:48:30

10万小县砍掉10部门,省下5000万!

穿行在云雾缭绕的茶山之间,这座户籍人口不足15万的山区小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24年启动的机构改革试点中,全县33个政府部门精简至23个,县级议事协调机构从271个锐减至21个,这场涉及55个科级领导职位的"瘦身运动",让这个GDP全省垫底的茶叶之乡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大山深处的改革突围

站在高铁站台眺望,"中国茶乡"的巨幅广告牌与连绵起伏的青山相映成趣。这座以茶叶为支柱产业的小城,2024年GDP仅35.48亿元,财政自给率不足30%。公交站牌上密集出现的"XX局大院"字样,折射出过往"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全县在编人员占常住人口比例高达3.93%,远超周边地区平均水平。

改革大刀首先挥向职能重叠的部门: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合二为一,民政与人社部门合署办公,农业农村与水利系统实现整合。这种"化学融合"并非简单拼凑,新组建的发改工信和科技商务局同时挂起5块职能牌,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服务模式。茶农老张发现,以往需要跑三个部门的手续,现在政务大厅一个窗口就能办结。

二、机制创新的蝴蝶效应

机构精简带来的变化正在产生连锁反应。产业园区编制压缩69.2%后,反而催生出"项目专班"制度,招商、审批、建设环节实现全流程贯通。当地茶企负责人李总感慨:"以前对接七八个科室,现在专班人员带着政策包上门服务。"这种变革直接反映在经济数据上,202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改革前提升4.2个百分点。

更具突破性的是领导职数改革。副县长兼任民政和人社局长,其他部门副职主持日常工作的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层级壁垒。在茶产业振兴指挥部,农业、商务、文旅等部门骨干组成"飞行小组",针对电商直播、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实施精准扶持。改革后首季,全县茶叶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37%。

三、财政减负的民生账本

翻开改革效益清单,两组数字格外醒目:年度运行成本降低5000余万元,人员经费减少2200万元。这些真金白银正转化为民生投入——新建的茶叶质检中心配备国际领先设备,通往茶山的公路完成拓宽改造,智慧农业补贴覆盖85%种植户。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财政结构的优化,供养人员支出占比下降至27%,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

改革并未止步于机构合并。当地创新推出"编制周转池",将精简出的156个事业编制向教育、医疗领域倾斜。随着"县管校聘"改革推进,12名城区教师流向乡镇学校,基层卫生院新增全科医生23名。这种资源配置的"乾坤大挪移",让10万城乡居民共享改革红利。

四、小县改革的全国样本

从太行山麓到青藏高原,类似的变革正在30余个试点县展开。山西石楼县党政机构精简37.1%,西藏改则县打破部门壁垒组建综合执法队,青海玛多县将5支执法队伍整合为1支。这些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县域治理正在从"物理减量"向"化学提质"跃升。

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催生出新型人才生态。当地年轻干部小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从合并后的农业农村水利局抽调到茶产业专班,半年时间参与完成有机茶园认证、地理标志申报等多项任务。"现在既要懂政策又要会谈判,虽然压力大但成长更快。"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为县域发展储备了关键动能。

暮色中的政务大楼依然灯火通明,但加班场景已悄然改变——不再是文山会海中的疲于应付,而是项目攻坚组的头脑风暴。当机构改革的"瘦身效应"叠加产业创新的"健身计划",这座山区小城正在书写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正如茶农们常说:好茶不怕山高路远,改革何惧道阻且长。这场始于机构精简的变革,终将泡出一壶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醇香佳茗。人口小县/机构精简/大部制改革/财政供养/试点县

1 阅读:495
评论列表
猜你喜欢

每日大观

简介:一起从信息碎片中 清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