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6月10日,一颗无情的子弹穿透空气,终结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位烈士在离世之际,还怀着六个月的身孕。她的名字,叫做孙龙珍,一个年仅29岁的英勇女性,她的生命在新疆塔城边境的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永远定格。
说起巴尔鲁克山,或许并不为众人所熟知。可提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小白杨”,却是家喻户晓。而这首歌曲的诞生之地,“小白杨”边防哨所,正是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
孙龙珍并非新疆本地人,她1940年出生于鱼米之乡的江苏泰县,也就是现在的泰州市姜堰区。
19岁那年,孙龙珍毅然告别了新婚不久的丈夫,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化工厂的征途。那里的环境极为恶劣,高温酷热,常人难以忍受。孙龙珍却从未退缩过。
在化工厂的日子里,她时常需要在4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工作。每次工作不到半小时,她的全身就会被汗水湿透,仿佛从水中捞出一般。她从未抱怨过一句苦、一声累。
那些繁重的体力活,如熬硝炉、砸矿石等,对于男同志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孙龙珍却能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完成得又快又好。
她的坚韧得到了大家的敬佩。在厂里,她月月被评为红旗手,迅速成为了厂里的中坚力量。孙龙珍并未因此沾沾自喜或止步不前。她更加努力地工作,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多的力量。
1962年,苏联在伊犁、塔城等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策动和胁迫手段,导致中国部分边民外逃。这一事件严重破坏了我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大片土地荒芜、牲畜无人照管的局面。
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动员一部分有志青年前往边境地区从事生产建设,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得知这一消息后,孙龙珍站了出来,她决定再次为祖国的边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龙珍已经在化工厂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完全有理由选择不去边境冒险。当时组织上也确实没有将她列入派驻边境线的名单之内。
她深知边境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人烟稀少的国境线上,生活条件更为艰苦恶劣,而且在中苏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前往那里的青年们还需要面对极大的生命危险。
孙龙珍已婚并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她的内心依旧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疆的向往。当得知需要有人前往最危险的第一线时,她站了出来,坚决要求参加。有人担忧,认为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但孙龙珍却从未退缩。
在冰天雪地、海拔极高的边境线上生活,确实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对于孙龙珍这样的女性来说,更是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她从未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去面对每一个挑战。
在放牧的生活中,孙龙珍展现出了她毅力。她像男同志一样翻山越岭,淌过河流,只为了收拢羊群、驯服牛的野性。山区的天气变幻莫测,时常会有冰雹风雪袭来,但她总是能够保护好羊群,即使自己因此要受冻挨饿。
孙龙珍的丈夫于志林在不久后也加入了她的行列,两人并肩作战,在边境线上共同守护着祖国的领土。他们一起钻研放牧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边疆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69年的一天,一名叫张成山的牧民在放羊途中被苏军绑架,羊群也被抢走。团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带领一群牧工前往事发地点。而孙龙珍,这位已是两个孩子母亲并怀着六个月身孕的女民兵,也毫不犹豫地抄起铁锹跟了上去。
她的小姑子试图阻拦她,担心她的安全。但孙龙珍却坚定地表示:“不,我是民兵,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即使面临危险也毫不畏惧。
当孙龙珍和大家一起接近事发地点时,苏军却突然开枪射击。一颗颗子弹飞了过来,其中一颗无情地射进了孙龙珍的腹部。她的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腹中的胎儿也未能幸免。
塔斯提边防哨所的战士们愤怒了,他们亲眼目睹了孙龙珍的牺牲,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在边防战士的英勇反击下,苏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击毙六人,其余的人仓皇逃窜。被绑架的牧民也得以全部获救。
孙龙珍的英勇事迹传遍了边疆大地,她被评为革命烈士,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战友们将她埋葬在她曾经守卫过的土地上,让她永远与这片热爱的土地相伴。在塔斯提河畔,距离哨所不过几百米的地方,她的坟墓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边疆的安宁与繁荣。
几年后,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缓和,边境地区的紧张氛围也慢慢消散。那些曾经频繁挑衅的苏军士兵,如今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与和谐。
在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许多支援边疆建设的城镇青年陆续回到了家乡,他们带着边疆的历练和成长,继续在新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孙龙珍烈士曾经奋战过的地方,也焕然一新。新的塔斯提边防哨所拔地而起,接替了先辈们守卫祖国边疆的重任。每当有新兵来到这里,老班长总会带着他们走进哨所的历史长廊,讲述那些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其中,孙龙珍烈士的故事总是让战士们心生向往,她的无畏与牺牲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一个叫陈福森的锡伯族战士也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在过年回家探亲的时候,他特意将孙龙珍烈士的故事讲给了家人听。家人们听后无不为之动容,纷纷称赞孙龙珍是个了不起的好姑娘。陈福森的母亲更是深受感动,她在心底默默地为这位英雄祈祷,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当陈福森即将结束探亲假期、返回部队的时候,他的母亲郑重地将20棵精心培育的白杨树苗交到了他的手中。她说:“孩子,把这些树苗栽在哨所旁吧,让它们代替我们陪伴着你们。
几年过去了,那些昔日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它们绿意盎然、枝繁叶茂,仿佛象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和边疆的安宁祥和。在这片绿意的映衬下,战士们默默地坚守着岗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与幸福。
1983年的夏天,著名作家梁上泉来到新疆采风。当他看到那片茁壮成长的白杨林时,深受触动。他仿佛看到了孙龙珍烈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听到了她坚守边疆的铿锵誓言。
于是,他挥笔谱曲,创作出了那首传唱至今的《小白杨》。歌曲中唱道:“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
在人民对国土收复的殷切期盼中,边防战士们英勇抗争。终于在2003年,那片曾经争议不断的44万亩土地经过勘界确认,正式归属中国。这一消息传来,举国欢庆。
而对于孙龙珍的丈夫和女儿来说,这一天更是意义非凡。他们终于见证了这片土地回归祖国的怀抱,也在孙龙珍烈士的英灵前告慰了她的在天之灵。
自孙龙珍牺牲后,她的家人一直默默地承受着痛苦。他们并没有选择离开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丈夫继续坚守在山区,两个女儿也定居在了新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传承着孙龙珍烈士的精神,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如今,塔斯提边防哨所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简陋破败的样子。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建设,这里已经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营房、整齐划一的训练场、先进完备的武器装备。
一切都彰显着祖国的强大与繁荣。而那片原本萧索的土地上,也终于生长出了缀满枝头的花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小白杨哨所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永远地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迄今为止,孙龙珍烈士已经牺牲五十多年了,然而她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火焰,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发扬。在遥远的边防线上,我们总能看到那些年轻的姑娘们,她们不怕艰难险阻,以坚定的步伐踏上戍边的征程。
在烈日下,她们挥汗如雨地操练,开垦着一片片荒地,种植出一畦畦新鲜的蔬菜。她们以挺拔的身姿站在边防线上,成为了那道最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姑娘们,正是“孙龙珍民兵班”的后代,她们深受孙龙珍精神的滋养,立志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除了这些民兵班的姑娘们,孙龙珍烈士的英勇事迹也被永久地留存在了陈列馆中。在那里,她的照片、遗物以及生前事迹的详尽介绍,都向世人展示了她敢于担当、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这种精神让更多的人铭记了这位伟大的烈士。同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龙珍路、龙珍公园等也成为了永恒的纪念,让人们时刻缅怀她的英勇与付出。
孙龙珍烈士的事迹激励着民兵班的姑娘们,也让广大少年人们为之动容。在她的鼓舞下,这些少年们逐渐成长为有担当、知奉献的新青年。
他们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了朝气和希望。他们深知,正是因为有了像孙龙珍这样的烈士们的牺牲和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他们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立志要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席同志曾高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孙龙珍烈士正是这种精神的典范。在个人的自我保全与更崇高的牺牲之间,她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和困扰。从她年少时主动背井离乡,离开温软的江南水乡,奔向艰苦的西北大漠的那一刻起,她的奉献之路似乎就已经被注定。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